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研究--以山东大学为例

中文摘要第1-13页
ABSTRACT第13-15页
导论第15-32页
 (一) 问题提出第15-17页
  1、选题原由第15-16页
  2、研究意义第16-17页
 (二) 相关概念界定第17-20页
  1、人际交往的概念第17-18页
  2、人际交往能力的内涵第18-19页
  3、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涵义第19-20页
 (三) 文献综述第20-28页
  1、马克思主义的人际关系理论第20-21页
  2、大学生人际交往动机的研究第21-22页
  3、人际交往特点的研究第22-24页
  4、大学生人际交往影响因素的研究第24-25页
  5、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实证研究第25-26页
  6、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干预研究第26-28页
  7、已有研究的不足第28页
 (四) 本研究思路与方法第28-32页
  1、研究思路第28-29页
  2、研究方法第29页
  3、调查对象第29-31页
  4、调查工具第31-32页
一、山东大学本科生人际交往现状描述分析第32-36页
 (一)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动机第32页
 (二)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对象第32-33页
 (三)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第33页
 (四)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内容第33页
 (五)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范围第33-34页
 (六)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认知第34页
 (七)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第34-35页
 (八) 大学生人际交往冲突的归因第35-36页
二、山东大学本科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分析第36-38页
 (一)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问卷的调查结果第36-37页
 (二) 结果分析与讨论第37-38页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第38-51页
 (一) 大学生个体因素分析第38-43页
  1、自我认知影响因素第38-39页
  2、情感影响因素第39-40页
  3、社会知觉与归因影响因素第40-43页
 (二) 社会环境因素第43-51页
  1、文化影响因素分析第43-44页
  2、家庭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4-46页
  3、学校的影响因素分析第46-47页
  4、关系群体影响因素第47-49页
  5、信息网络化影响因素第49-51页
四、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路径及策略分析第51-73页
 (一) 设置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丰富人际交往的相关知识第51-60页
  1、课程体系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育中的重要作用第51-53页
  2、相关课程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第53-54页
  3、相关课程在不同年级的分布及其原因(以四年制教育为例)第54-60页
 (二)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人际交往的相关技巧第60-63页
  1、课外活动对培育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重要作用第60-61页
  2、课外活动的种类及其对培育人际交往能力的作用第61-63页
 (三) 开展广泛的社会实践,增强社会交往能力第63-68页
  1、社会实践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培育中的作用第63-66页
  2、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具体措施第66-68页
 (四) 针对不同个体障碍,开展个别辅导和咨询第68-69页
 (五)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第69-71页
  1、加强人文精神教育第69页
  2、培育大学良好的校风第69-70页
  3、创设融洽的课堂氛围,发挥课堂育人的作用第70页
  4、加强教师与学生的非正式交往,注重师风建设第70页
  5、注重宿舍文化建设第70-71页
 (六) 完善学生工作机制,科学开展工作第71-73页
  1、明确学生辅导员工作职责定位,加强辅导员培训第71页
  2、建立大学生人际交往危机预警和干预系统第71-73页
五、结论第73-75页
 (一) 研究小结第73-74页
 (二) 本研究的局限和今后研究方向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0页
附录第80-84页
致谢第84-85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中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
下一篇:基于智能手机的光纤光谱仪及其传感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