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理分析及心理预防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前言 | 第9-10页 |
第一章 大学生极端行为与心理预防的界定及相关分析 | 第10-23页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含义 | 第10-11页 |
·大学生极端心理的内涵 | 第11-12页 |
·极端行为心理预防含义 | 第12页 |
·当代大学生极端行为的现状 | 第12-16页 |
·当前大学生极端行为现状窥探 | 第13-15页 |
·当前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大学生极端行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9-23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9-2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0-23页 |
第二章 当前大学生极端行为的调查与分析 | 第23-33页 |
·当前大学生极端行为的调查说明 | 第23-26页 |
·调查对象 | 第23页 |
·调查工具 | 第23-25页 |
·调查过程 | 第25-26页 |
·当前大学生极端行为的调查结果 | 第26-30页 |
·关于大学生人格健康的调查 | 第26-27页 |
·关于自杀态度的调查 | 第27-28页 |
·关于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的调查 | 第28-29页 |
·关于生活事件应对方式的调查 | 第29-30页 |
·当前大学生极端行为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30-33页 |
·极端行为调查结果的分析 | 第30-31页 |
·极端行为大学生的心理和性格特征 | 第31-33页 |
第三章 大学生极端行为心理的形成 | 第33-51页 |
·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形成原因 | 第33-40页 |
·社会变迁引起大学生政治信仰迷茫和价值观的偏位 | 第33-34页 |
·家庭环境因素导致的人格障碍和个性心理品质不良 | 第34-37页 |
·恋爱、学习、就业及人际关系等压力与抗挫能力差 | 第37-38页 |
·学校教学和管理的不完善为极端行为发生埋下隐患 | 第38-40页 |
·大学生极端行为产生的心理机制 | 第40-45页 |
·自我同一性危机 | 第40-41页 |
·消极情绪的唤起 | 第41-42页 |
·压力应对的不当 | 第42-43页 |
·结果价值的失范 | 第43-45页 |
·大学生极端攻击心理形成的“信息加工理论” | 第45-46页 |
·不良信息的输入过程 | 第45页 |
·不良信息的认知过程 | 第45-46页 |
·不良信息的输出过程 | 第46页 |
·大学生自杀心理形成的“应激——易感模型”理论 | 第46-51页 |
·自杀的“应激——易感模型”理论 | 第46-48页 |
·自杀者的心理演变过程 | 第48-51页 |
第四章 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理预防的依据与原则 | 第51-56页 |
·大学生极端行为心理预防的依据 | 第51-53页 |
·大学生极端行为心理预防的理论依据 | 第51-52页 |
·大学生极端行为心理预防的现实依据 | 第52-53页 |
·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理预防原则 | 第53-56页 |
·教育保护原则 | 第53页 |
·心理沟通原则 | 第53-54页 |
·实事求是原则 | 第54页 |
·及时防治原则 | 第54-55页 |
·综合治理原则 | 第55-56页 |
第五章 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心理预防途径 | 第56-71页 |
·改革高校教育内容 | 第56-60页 |
·改革“两课”教学,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 第56-57页 |
·加强人文精神培育,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 第57-58页 |
·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 第58-59页 |
·转变教育观念,开设专门生命教育课程 | 第59-60页 |
·加强法制教育,调整法制教育内容设置 | 第60页 |
·加大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力度 | 第60-64页 |
·健全心理辅导机构 | 第61-62页 |
·建立网上咨询平台 | 第62-63页 |
·营造良好文化氛围 | 第63-64页 |
·建立预防大学生极端行为的工作体系 | 第64-67页 |
·以学生和学生社团为主体的预警互助网络 | 第64页 |
·以教师和辅导员为主体的督导扶持网络 | 第64-65页 |
·以专业人员和专职机构为主体的干预救助网络 | 第65-66页 |
·以家庭和社会为主体的修复转化网络 | 第66-67页 |
·做好特殊群体的教育防控工作 | 第67-71页 |
·特殊家庭学生群体 | 第67-68页 |
·个性偏执或患病学生群体 | 第68-69页 |
·遭遇重大变故学生群体 | 第69-71页 |
结束语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附录 | 第75-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