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全息存储与联合变换相关识别技术的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6页 |
|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 ·体全息存储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国外体全息存储技术的研究状况 | 第11-13页 |
| ·国内体全息存储技术的现状与发展 | 第13-14页 |
| ·联合变换相关识别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国外联合变换相关识别技术的研究状况 | 第14页 |
| ·国内联合变换相关识别技术的研究状况 | 第14-15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 ·体全息存储晶体的固定性能分析 | 第15页 |
| ·角度复用技术的实现和改进 | 第15页 |
| ·体全息存储系统的整体设计 | 第15页 |
| ·联合变换相关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15-16页 |
| 第2章 体全息存储技术的研究 | 第16-26页 |
| ·体全息存储的特点 | 第16-21页 |
| ·体全息存储的原理 | 第16-17页 |
| ·光折变效应 | 第17-18页 |
| ·光折变材料 | 第18-20页 |
| ·体全息存储的优点 | 第20-21页 |
| ·复用技术 | 第21-23页 |
| ·体全息图的热固定 | 第23-25页 |
|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 第3章 体全息存储系统的研究 | 第26-40页 |
| ·90 度和透射式的全息存储系统的比较研究 | 第26-29页 |
| ·铌酸锂晶体固定性能的研究 | 第29-36页 |
| ·铌酸锂晶体光栅热固定的研究 | 第29-30页 |
| ·热固定实验 | 第30-35页 |
| ·晶体参数的优化 | 第35-36页 |
| ·角度复用的改进方案 | 第36-39页 |
| ·传统的角度寻址器 | 第36-37页 |
| ·双透镜共焦法 | 第37-38页 |
| ·定位精度分析 | 第38-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4章 体全息存储系统的整体设计 | 第40-51页 |
| ·体全息存储系统的设计与构建 | 第40-47页 |
| ·存储系统光路 | 第40-41页 |
| ·系统各部分的光路设计 | 第41-42页 |
| ·系统核心器件的选择 | 第42-45页 |
| ·存储系统的工作流程 | 第45-47页 |
| ·存储系统的软件控制设计 | 第47-49页 |
| ·快门控制设计 | 第48-49页 |
| ·位移台控制设计 | 第49页 |
| ·实验效果 | 第49-50页 |
| ·实现晶体单位体积内1000 幅全息图像的存储 | 第49-50页 |
| ·存储图像的时效性 | 第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 第5章 联合变换相关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第51-62页 |
| ·联合变换相关识别技术研究 | 第51-56页 |
| ·联合变换相关识别原理 | 第51-53页 |
| ·相关信号与零级光斑分离条件的分析 | 第53-56页 |
| ·联合变换相关识别系统的构建 | 第56-58页 |
| ·系统的结构图 | 第56-57页 |
| ·器件的选择 | 第57页 |
| ·系统的识别过程 | 第57-58页 |
| ·联合变换相关识别系统的实验效果 | 第58-60页 |
| ·联合功率谱 | 第58-59页 |
| ·相关输出信号 | 第59-60页 |
| ·本章小结 | 第60-62页 |
| 结论 | 第62-64页 |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
|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 第68页 |
|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 第68页 |
| 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涉密论文管理 | 第68-69页 |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