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释表 | 第1-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8页 | 
| 1.1 引言 | 第9-10页 | 
| 1.2 直升机振动主动控制方法 | 第10-11页 | 
| 1.3 带有主动控制后缘附翼的智能旋翼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 1.4 智能材料作动器 | 第13-14页 | 
| 1.5 与智能旋翼有关的非线性结构振动神经控制 | 第14-16页 | 
| 1.6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 第二章 智能旋翼的气动-控制-结构动力学系统模型 | 第18-30页 | 
| 2.1 引言 | 第18页 | 
| 2.2 基本假设及坐标系系统 | 第18-20页 | 
| 2.3 智能旋翼载荷 | 第20-24页 | 
| 2.4 智能旋翼的气动-控制-结构动力学模型 | 第24-25页 | 
| 2.5 作动器数学模型 | 第25-27页 | 
| 2.6 模型分析与无量纲化说明 | 第27-29页 | 
| 2.6.1 模型计算 | 第27-29页 | 
| 2.6.2 无量纲化说明 | 第29页 | 
| 2.7 小结 | 第29-30页 | 
| 第三章 智能旋翼神经网络建模 | 第30-40页 | 
| 3.1 引言 | 第30页 | 
| 3.2 频域人工神经网络研究 | 第30-33页 | 
| 3.2.1 频域前馈多层神经网络的结构 | 第30-32页 | 
| 3.2.2 频域前馈多层神经网络的训练算法 | 第32-33页 | 
| 3.2.3 隐含层最优神经元数的探讨 | 第33页 | 
| 3.3 以附翼偏角谐波分量作为系统输入的建模 | 第33-36页 | 
| 3.3.1 神经网络模型结构及训练算法 | 第34页 | 
| 3.3.2 适合于智能旋翼训练样本选取的正交选择法 | 第34-35页 | 
| 3.3.3 模型检验 | 第35-36页 | 
| 3.4 以驱动电压谐波分量作为系统输入的建模 | 第36-39页 | 
| 3.4.1 神经模拟器结构及样本选取 | 第36-37页 | 
| 3.4.2 模型检验 | 第37-39页 | 
| 3.4.3 神经模拟器泛化能力的检验 | 第39页 | 
| 3.5 小结 | 第39-40页 | 
| 第四章 基于离线训练神经模拟器的智能旋翼频域神经控制 | 第40-48页 | 
| 4.1 引言 | 第40页 | 
| 4.2 基于离线训练神经模拟器的智能旋翼频域神经控制方案 | 第40-41页 | 
| 4.3 神经控制器及其算法 | 第41-43页 | 
| 4.4 计算机仿真 | 第43-47页 | 
| 4.5 小结 | 第47-48页 | 
| 第五章 基于在线训练神经模拟器的智能旋翼频域神经控制 | 第48-57页 | 
| 5.1 引言 | 第48页 | 
| 5.2 基于在线训练神经模拟器的智能旋翼频域神经控制方案 | 第48-52页 | 
| 5.2.1 神经模拟器与神经控制器 | 第49-50页 | 
| 5.2.2 目标函数与控制量修正公式 | 第50-51页 | 
| 5.2.3 在线建模与离线建模的控制方法的对比 | 第51-52页 | 
| 5.3 计算机仿真 | 第52-54页 | 
| 5.4 附翼参数的影响 | 第54-56页 | 
| 5.5 小结 | 第56-57页 | 
| 第六章 智能旋翼频域神经控制方法的试验研究 | 第57-69页 | 
| 6.1 引言 | 第57-58页 | 
| 6.2 试验方案设计 | 第58-60页 | 
| 6.2.1 主机/从机系统的工作原理 | 第58页 | 
| 6.2.2 情况1试验方案 | 第58-59页 | 
| 6.2.3 情况2试验方案 | 第59页 | 
| 6.2.4 关键技术问题 | 第59-60页 | 
| 6.3 软件设计 | 第60-62页 | 
| 6.4 采用模拟计算机模拟受控对象的半物理仿真试验 | 第62-65页 | 
| 6.4.1 单通系统的半物理仿真试验 | 第63-64页 | 
| 6.4.2 二阶动力学系统的半物理仿真试验 | 第64-65页 | 
| 6.5 悬臂梁模型的振动响应控制试验 | 第65-68页 | 
| 6.6 小结 | 第68-69页 | 
| 第七章 总结 | 第69-71页 | 
| 7.1 工作总结 | 第69-70页 | 
| 7.2 今后值得进一步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70-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 附录 Matlab工具箱中前馈多层神经网络的应用 | 第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