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植物保护论文--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农作物病虫害及其防治论文--禾谷类作物病虫害论文--稻病虫害论文--病害论文--侵(传)染性病害论文

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条斑病菌对噻枯唑和链霉素的抗药性机理研究

摘要第1-12页
ABSTRACT第12-15页
符号及缩略说明表第15-16页
上篇 文献综述第16-57页
 第—章 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水稻条斑病菌研究进展第17-31页
  1 Xoo和Xooc的发现及分类地位第17页
  2 Xoo和Xooc的病原物生物学研究第17-18页
  3 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条斑病的症状第18-19页
   ·水稻白叶枯病的症状第18页
   ·水稻条斑病的症状第18-19页
  4 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条斑病的病害循环第19-20页
   ·水稻白叶枯病的病害循环第19页
   ·水稻条斑病的病害循环第19-20页
  5 水稻白叶枯病和水稻条斑病的综合防治第20-23页
   ·加强植物检疫工作,严格执行检疫制度第20页
   ·选用抗病良种第20页
   ·培育无病壮秧第20页
   ·加强肥水管理第20页
   ·生物防治第20-21页
   ·化学防治第21-23页
     ·种子处理剂第21页
     ·化学药剂第21-22页
     ·生物制剂第22-23页
  6 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水稻条斑病菌遗传操作系统研究第23-29页
   ·目的基因的插入突变体系第23-24页
   ·转座子介导的基因突变体系第24页
   ·无标记基因的缺失突变体系第24-25页
   ·外源DNA向黄单胞菌转移的方式第25页
   ·大片段基因组文库构建及应用第25-29页
     ·基因组文库定义第25-26页
     ·大片段基因组文库分类第26页
     ·大片段基因组文库发展史第26-27页
     ·大片段DNA文库的鉴定第27-28页
     ·大片段DNA文库的应用第28-29页
  参考文献第29-31页
 第二章 噻枯唑杀细菌剂研究现状第31-41页
  1 噻枯唑的基本性质第32-33页
  2 噻枯唑的毒性、残留及降解第33-34页
  3 噻枯唑防治水稻白叶枯病研究现状第34-36页
   ·水稻白叶枯病菌对噻枯唑的抗药性第34-35页
   ·噻枯唑对水稻白叶枯病菌的作用机理研究第35-36页
  4 问题与展望第36-38页
  参考文献第38-41页
 第三章 链霉素作用机制及其抗性研究进展第41-57页
  1 链霉素的作用机制第42-43页
  2 链霉素抗性研究第43-53页
   ·链霉素抗性菌株的出现和抗性监测第43页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机制第43-44页
   ·链霉素抗性机制研究进展第44-48页
     ·核糖体结合位点的改变第45-46页
     ·氨基糖苷类修饰酶的存在第46-48页
   ·链霉素的残留检测方法第48-50页
     ·理化检测方法第48页
     ·生物学检测方法第48-49页
     ·免疫检测方法第49-50页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抗性分子检测研究第50-53页
     ·PCR/UHG第50页
     ·探针检测LiPA(line probe assay)第50页
     ·错配分析(mismatch analysis)第50页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第50-51页
     ·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第51页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第51页
     ·RT-PCR第51页
     ·定量PCR第51页
     ·分子信标第51-52页
     ·DNA序列测定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57页
下篇 研究内容第57-126页
 第—章 水稻白叶枯病菌抗噻枯唑菌株粘粒基因组文库构建第57-75页
  1 材料与方法第58-67页
   ·供试材料第58-59页
   ·白叶枯病菌噻枯唑抗性菌株2-1-1基因组(DNA)的提取第59-60页
     ·试剂第59-60页
     ·提取步骤第60页
   ·总DNA的部分酶切预试验第60-61页
   ·总DNA不完全酶切,回收>23.13Kb片段(采用电洗脱法)第61-62页
     ·试剂第61页
     ·透析袋处理第61页
     ·回收方法第61-62页
   ·粘粒(pUFR034)的提取、酶切和去磷酸化第62-65页
     ·pUFR034的物理图谱第62页
     ·pUFR034的提取(采用碱裂解法)第62-64页
     ·pUFR034的酶切第64页
     ·pUFR034的去磷酸化第64-65页
   ·粘粒(pUFR034)和外源片断的连接第65页
   ·包装蛋白(BHB2688,BHB2690)的提取第65-66页
     ·试剂第65-66页
     ·提取步骤第66页
   ·包装蛋白效价测定第66-67页
   ·包装连接产物第67页
   ·转化子的验证第6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67-71页
   ·2-1-1的基因组提取第67-68页
   ·2-1-1总DNA的部分酶切,并回收>23.13kb片断第68-69页
   ·pUFR034粘粒提取(碱裂解法)第69页
   ·包装蛋白的提取,提取于溶源菌BHB2688、BHB2690第69页
   ·成功构建抗噻枯唑白叶枯菌株2-1-1粘粒基因组文库第69-70页
   ·基因文库的扩增第70-71页
   ·重组质粒的保存第71页
   ·文库克隆质量评价第71页
  3 讨论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5页
 第二章 粘粒基因组文库的活体筛选和基因分析第75-89页
  1 材料与方法第76-77页
   ·供试材料第76页
     ·供试菌株和药剂第76页
     ·培养基及抗生素第76页
   ·用两亲交配法进行基因文库互补第76-77页
     ·两亲交配(接合)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76-77页
     ·黄单胞菌接合重组子的筛选第77页
   ·克隆构建及DNA重组第77页
   ·测序第7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77-84页
   ·将文库每个克隆导入受体菌PX099第77-79页
   ·两亲交配的接合频率第79页
   ·具有互补抗药功能的克隆筛选第79页
   ·酶切图谱的构建和亚克隆的筛选第79-81页
   ·测序分析第81-84页
  3 讨论第84-86页
  参考文献第86-89页
 第三章 水稻白叶枯病菌和条斑病菌抗链霉素分子机理研究第89-113页
  1 材料与方法第90-97页
   ·供试材料第90页
   ·培养基及抗生素第90-91页
   ·抗药突变体的诱导和致病性第91-92页
     ·紫外诱变第91页
     ·药剂驯服第91页
     ·EC_(50)值的测定第91-92页
     ·MIC的测定第92页
     ·致病力的测定第92页
   ·基因组提取(CTAB法)第92页
   ·PCR产物扩增及测序第92页
   ·PCR产物克隆第92-93页
   ·序列同源性分析第93页
   ·粘粒的微量提取第93-94页
   ·粘粒的转化第94-95页
     ·电转化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94-95页
     ·电击穿孔转化步骤第95页
   ·pUFR034表达载体重组粘粒的构建第95-96页
     ·pUFR034的物理图谱第95页
     ·外源片断的克隆第95-96页
     ·外源片断的酶切第96页
     ·载体pUFR034的酶切第96页
     ·载体pUFR034的去磷酸化第96页
     ·外源片断与载体的连接第96页
   ·RpsL基因抗药功能验证第96-97页
     ·抗药性功能第96页
     ·与致病性的研究第96-97页
  2 结果与分析第97-107页
   ·水稻条斑病菌对链霉素的诱导抗性、抗药性水平和致病力第97-98页
   ·水稻白叶枯病菌对链霉素的诱导抗性、抗药性水平和致病力第98-99页
   ·条斑病菌rpsL基因扩增及主要特征第99页
   ·rpsL基因单位点突变与链霉素抗性的关系第99-102页
   ·水稻条斑病菌rpsL基因与其它常见病原细菌同源性比较第102页
   ·28种细菌rpsL基因的进化树第102-104页
   ·粘粒载体pUFRRS和pUFRRX的构建第104-105页
   ·PpsL抗药性功能第105-106页
   ·致病力测定第106-107页
  3 讨论第107-109页
  参考文献第109-113页
 第四章 水稻白叶枯病菌、条斑病菌、大白菜软腐病菌以及柑橘溃疡病菌链霉素抗性基因rpsL的分子检测第113-126页
  1 材料与方法第114-116页
   ·供试材料第114页
     ·供试菌株及药剂第114页
   ·培养基及抗生素第114页
     ·NB液体培养基(培养水稻条斑病菌、白叶枯病菌、大白菜软腐病菌、柑橘溃疡病菌和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第114页
     ·NA固体培养基第114页
   ·抗药突变体的诱导第114-115页
   ·基因组提取(小量快速提取)第115页
   ·PCR产物扩增第115-116页
   ·PCR产物纯化第116页
   ·PCR-RFLP第116页
   ·PCR产物测序第116页
  2 结果与分析第116-123页
   ·水稻条斑病菌、白叶枯病菌、大白菜软腐病菌、柑橘溃疡病菌和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对链霉素的敏感性第116-117页
   ·链霉素诱导抗性第117-118页
   ·出发菌株与抗药突变体rpsL基因检测第118-119页
   ·PCR-RFLP分析第119-121页
   ·DNA测序分析第121-123页
  3 讨论第123-125页
  参考文献第125-126页
Detection of mutation at codon 43 of the rpsL gene in Xoo、Xooc、Ec and Xac by PCR-RFLP第126-127页
全文小结第127-12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第129-131页
致谢第131页

论文共13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RxLR效应分子协同互作控制大豆疫霉对寄主侵染过程
下一篇:小菜蛾GABA受体基因克隆及棉铃虫羧酸酯酶的功能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