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 ·研究意义和目的 | 第11-12页 |
|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 ·对所研究问题的界定 | 第1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文献分析法 | 第12页 |
| ·比较分析法 | 第12-13页 |
| ·归纳法 | 第13页 |
| ·研究思路及本文研究的基本构架 | 第13-14页 |
| 第2章 人力资源培育的理论基础及研究现况 | 第14-19页 |
| ·人力资源培育的理论基础 | 第14-16页 |
| ·古典经济学理论 | 第14页 |
| ·教育经济学理论 | 第14-15页 |
| ·新经济增长理论 | 第15-16页 |
| ·人力资源培育的研究现况 | 第16-19页 |
| ·国外人力资源培育研究现况 | 第16-17页 |
| ·国内人力资源培育现况 | 第17-19页 |
| 第3章 国内外企业人力资源培育模式的比较分析 | 第19-35页 |
| ·美国企业人力资源培育模式分析 | 第19-25页 |
| ·美国政府人力资源培育模式分析 | 第19-21页 |
| ·美国教育机构人力资源培育模式分析 | 第21-23页 |
| ·美国企业自身人力资源培育模式分析 | 第23-25页 |
| ·日本企业人力资源培育模式分析 | 第25-28页 |
| ·日本政府人力资源培育模式分析 | 第25页 |
| ·日本教育机构人力资源培育模式分析 | 第25-26页 |
| ·日本企业自身人力资源培育模式分析 | 第26-28页 |
| ·香港特区企业人力资源培育模式分析 | 第28-33页 |
| ·香港特区政府人力资源培育模式分析 | 第28-31页 |
| ·香港教育机构人力资源培育模式分析 | 第31-32页 |
| ·香港企业自身人力资源培育模式分析 | 第32-33页 |
| ·美国、日本、香港企业人力资源培育模式的思考及借鉴 | 第33-35页 |
| 第4章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培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 第35-40页 |
| ·我国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 第35-37页 |
| ·我国城镇就业中企业就业人口及比重 | 第35页 |
| ·企业人力资源培育结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 | 第35-37页 |
| ·企业人力资源使用效率低下 | 第37页 |
|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7-40页 |
| ·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力资源总量过剩 | 第37页 |
| ·人力资源有效供给不足,供求矛盾尖锐 | 第37-38页 |
| ·财力不足,人力资源培育资金缺口大 | 第38页 |
| ·职业教育环节薄弱,职业技术培育缺失 | 第38-39页 |
| ·我国企业重管理轻培育,人力资源培育观念薄弱 | 第39-40页 |
| 第5章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培育的创新模式思考 | 第40-50页 |
| ·政府为主导的全民教育 | 第41-44页 |
| ·构建完善的教育体系 | 第41-42页 |
| ·均衡发展和巩固义务教育 | 第42-43页 |
|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 第43-44页 |
| ·教育机构为主体的教企联动职前人力资源培育 | 第44-48页 |
| ·教育机构企业联动的具体内涵 | 第45-46页 |
| ·教育机构与企业联动培育的具体模式 | 第46-48页 |
| ·企业为主体的职后人力资源培育 | 第48-50页 |
| 第6章 我国企业人力资源培育创新模式运行的对策建议 | 第50-55页 |
| ·推行以政府为主体的全民教育 | 第50-52页 |
| ·重视人力资源培育,增加教育投入 | 第50页 |
| ·发展教育,促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 | 第50页 |
| ·发挥导向作用,推动教育机构与企业的人力资源联动培育 | 第50-51页 |
| ·完善关于人力资源培育的法规和制度 | 第51页 |
| ·统一人才资源市场,促进人力资源合理流动 | 第51页 |
| ·健全人力资源保障机制 | 第51-52页 |
| ·推行教育机构为主体的教企联动职前人力资源培育 | 第52-53页 |
| ·推行企业为主体的职后人力资源培育 | 第53-55页 |
| 结论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附录 A | 第59-60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59-60页 |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