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体制论文

委托代理关系下我国证券公司股权激励的模式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7页
第一章 绪言第7-16页
 第一节 选题意义和背景第7-8页
  一、问题提出第7页
  二、选题意义第7-8页
 第二节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第8-13页
  一、关于委托代理与公司激励机制的研究第8-10页
  二、关于我国证券公司股权激励模式的研究第10-13页
 第三节 本文的创新点、难点和结构安排第13-16页
  一、创新点第13-14页
  二、难点第14页
  三、结构安排第14-16页
第二章 委托代理与证券公司股权激励模式的一般分析第16-26页
 第一节 委托代理和股权激励的含义、基本特征及两者关系第16-19页
  一、委托代理的含义及基本特征第16-17页
  二、股权激励的含义及基本特征第17-18页
  三、委托代理与股权激励的关系第18-19页
 第二节 证券公司股权激励的特点第19-21页
  一、业务特点决定证券公司股权激励具高风险性第20页
  二、人力资源特点决定证券公司股权激励具多样性第20页
  三、运作特点决定证券公司股权激励具大难度性第20-21页
  四、行业特点决定证券公司股权激励更追求长期性第21页
 第三节 国内外证券公司股权激励模式概况第21-25页
  一、国际上证券公司股权激励的主要模式第21-24页
  二、我国证券公司股权激励模式概况第24-25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25-26页
第三章 委托代理关系下我国证券公司实行股权激励的背景及最优目标分析第26-36页
 第一节 目前我国证券公司实行股权激励的背景第26-29页
  一、法规政策背景第26-27页
  二、证券行业背景第27-29页
 第二节 证券公司股权激励最优目标的可能选择第29-31页
  一、对股权激励最优目标的影响因素第29-30页
  二、证券公司股权激励最优目标的可能选择分析第30-31页
 第三节 目前背景下我国证券公司股权激励的最优目标分析第31-35页
  一、考虑如何选择最优目标的三个出发点第31-32页
  二、建议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最优目标第32-34页
  三、国有、民营证券公司实践最优目标中的不同选择第34-35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35-36页
第四章 委托代理关系下我国证券公司实行股权激励的制约因素第36-47页
 第一节 股权激励中委托人代理人的风险收益简析第36-39页
  一、股权激励中委托人的风险收益第36-37页
  二、股权激励中代理人的风险收益第37-38页
  三、风险收益下的股权激励问题第38-39页
 第二节 制约因素之一:国有股东作为委托人的问题第39-41页
  一、产生相关制约因素的原因第39页
  二、国有股东作为委托人产生的制约因素第39-41页
 第三节 制约因素之二:代理人内部控制的问题第41-44页
  一、经营层左右股权激励计划的制订——导致激励对象获得不合理收益第42-43页
  二、经营层对股权激励有效性的不利影响——导致股东收益和公司价值均受损第43-44页
 第四节 制约因素之三:委托人对激励对象的努力成果缺乏有效业绩评价的问题第44-45页
  一、委托人对激励对象的业绩评价直接决定了激励收益第44-45页
  二、我国证券公司业绩评价存在缺陷第45页
 第五节 本章小结第45-47页
第五章 委托代理关系下我国证券公司股权激励的模式构建——基于最优目标和制约因素的讨论第47-62页
 第一节 从委托人角度:对股权激励标的的模式选择第47-52页
  一、国有证券公司适合选择股票期权模式第47-50页
  二、民营证券公司适合选择限制性股票模式第50-52页
 第二节 从激励对象角度:对实行方式的模式构建第52-55页
  一、激励对象的构成与实行方式:采取多元化多层次模式第52-53页
  二、激励对象的风险收益与实行方式:采取可调整模式第53-55页
 第三节 从委托人对激励对象评价的角度:对业绩评价模式的优化第55-60页
  一、其他行业公司优化业绩评价模式的尝试第55-56页
  二、证券公司股权激励中的业绩评价模式优化第56-60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60-62页
第六章 实证分析: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股权激励案例研究第62-67页
 第一节 案例概述第62-63页
 第二节 案例分析第63-67页
  一、关于背景的分析第63-64页
  二、关于最优目标的分析第64页
  三、关于制约因素的分析第64-65页
  四、关于股权激励的模式分析第65-66页
  五、小结第66-67页
第七章 相关措施建议与结论第67-71页
 第一节 相关措施建议第67-69页
  一、建议完善委托代理下的公司治理结构第67页
  二、建议加强对代理人的约束机制第67-68页
  三、建议采取规范的会计处理办法第68页
  四、建议先在公司内小范围实践再在全公司推开第68-69页
 第二节 结论及今后研究方向第69-71页
  一、结论第69页
  二、今后的研究方向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后记第74-75页

论文共7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中小企业竞争力提升对策研究--以义乌小商品市场发展为例
下一篇:基于智力资本的战略性人力资源管理研究--以转型中的RD研究所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