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1 绪论 | 第7-14页 |
·论文的选题背景 | 第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7-8页 |
·逆向选择问题 | 第7-8页 |
·道德风险问题 | 第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国外委托代理理论研究现状 | 第8-12页 |
·国内外房地产代理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本文的行文结构 | 第13页 |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2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第14-20页 |
·房地产的定义 | 第14页 |
·房地产的属性 | 第14-15页 |
·房地产代理的概念 | 第15-16页 |
·房地产代理存在的必要性 | 第16-17页 |
·委托—代理理论的基本涵义 | 第17-18页 |
·委托—代理关系的涵义 | 第17页 |
·委托—代理理论的涵义 | 第17-18页 |
·委托—代理模型的类型 | 第18-20页 |
3 房地产委托代理显性契约设计模型 | 第20-38页 |
·房地产委托代理模型与传统意义上的委托代理模型区别 | 第20-21页 |
·房地产开发商和代理商之间显性激励机制模型基本假设 | 第21-22页 |
·房地产开发商与代理商之间显性激励机制模型构建 | 第22-31页 |
·模型的基本框架 | 第22-23页 |
·当开发商和代理商关于楼盘品质t 评估相同时 | 第23-27页 |
·当开发商和代理商关于楼盘品质t 评估不同时 | 第27-31页 |
·模型的显性激励机制分析 | 第31-33页 |
·各个模型中成本的计算 | 第31-33页 |
·显性激励机制对比分析 | 第33页 |
·存在其他可观测变量对结论的影响 | 第33-38页 |
·模型设立 | 第34-36页 |
·结论分析 | 第36-38页 |
4 房地产委托代理隐性契约模型设计 | 第38-47页 |
·考虑存在代理人市场的隐性激励机制设计 | 第38-41页 |
·考虑相对绩效的代理人隐性激励机制设计—一个两阶段模型 | 第41-47页 |
·单阶段的情况 | 第44页 |
·两阶段情况下激励机制设计 | 第44-47页 |
5 案例分析 | 第47-52页 |
·楼盘基础资料介绍 | 第47-48页 |
·开发商和代理商签订的第一期合同签定具体条款 | 第48-49页 |
·根据第一期合同数据推算模型基本参数 | 第49页 |
·委托代理模型在第二期代理合同中的应用 | 第49-50页 |
·不存在其他可观测变量 | 第49-50页 |
·存在其他可观测变量的情况 | 第50页 |
·传统契约和委托代理契约比较分析 | 第50-52页 |
6 房地产代理人综合能力评价 | 第52-55页 |
·评价内容 | 第52页 |
·房地产代理人综合能力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 第52-54页 |
·一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52-53页 |
·二级模糊综合评价 | 第53-54页 |
·选择的原则 | 第54-55页 |
7 结论 | 第55-57页 |
·主要结论 | 第55页 |
·主要工作 | 第55页 |
·文章的研究缺陷与不足 | 第55-57页 |
致谢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附录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