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导论 | 第8-15页 |
一、知、知识 | 第9-10页 |
二、知识论 | 第10-11页 |
三、知识观 | 第11-12页 |
四、“知”与“知识”能否比较,何种合理性? | 第12-15页 |
第一章 知识的来源与途径 | 第15-28页 |
一、“学而知之”:孔子关于知识的来源与途径 | 第15-20页 |
二、“回忆说”:柏拉图关于知识的来源与途径 | 第20-26页 |
三、“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 ——孔子与柏拉图关于知识来源的理论意蕴 | 第26-28页 |
第二章 知识的主客体与内容 | 第28-41页 |
一、“子以四教”:孔子关于知识的主客体与内容 | 第28-34页 |
二、“理念论”:柏拉图关于知识主客体与内容的学说 | 第34-38页 |
三、思维与存在——孔子与柏拉图关于知识主客体的精神意义 | 第38-41页 |
第三章 知识的本质与形态 | 第41-49页 |
一、“知者不惑”:孔子关于知识本质的体悟 | 第41-45页 |
二、真理与存在:柏拉图关于知识本质的阐释 | 第45-47页 |
三、综合统一与多元表征——孔子与柏拉图关于知识本质的学理阐释 | 第47-49页 |
第四章 两种知识观:“求善”与“求真” | 第49-60页 |
一、知识的践履:孔子知识观的价值指向 | 第50-52页 |
二、知识的确证:柏拉图知识观的逻辑演绎 | 第52-55页 |
三、思维方式抑或文化类型——孔子与柏拉图知识观的影响及其启示 | 第55-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