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0页 |
1.1 论文研究背景 | 第14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1.3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第15-16页 |
1.4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创新点 | 第16-17页 |
1.5 文献查阅的范围及手段 | 第17-20页 |
第2章 国内外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20-35页 |
2.1 企业形象与印象管理 | 第20-23页 |
2.1.1 企业形象与印象的理论发展与本质关联 | 第20-21页 |
2.1.2 形象与印象的多重构面 | 第21-22页 |
2.1.3 印象管理的类别 | 第22页 |
2.1.4 印象管理的策略 | 第22-23页 |
2.2 外来者劣势 | 第23-27页 |
2.2.1 外来者劣势的定义 | 第23页 |
2.2.2 外来者劣势的构成 | 第23-24页 |
2.2.3 外来者劣势的测量 | 第24-25页 |
2.2.4 外来者劣势的克服 | 第25-26页 |
2.2.5 形象、印象与外来者劣势的关系 | 第26-27页 |
2.3 非市场战略 | 第27-35页 |
2.3.1 非市场战略的定义 | 第27页 |
2.3.2 非市场战略的来源:行为、理论、市场战略 | 第27-30页 |
2.3.3 非市场战略的分类 | 第30-31页 |
2.3.4 非市场环境分析 | 第31页 |
2.3.5 非市场战略对组织印象和外来者劣势的影响 | 第31-32页 |
2.3.6 非市场策略的实施差异 | 第32-35页 |
第3章 研究假设与模型建立 | 第35-40页 |
3.1 印象与形象的二维度模型的提出及其依据 | 第35-36页 |
3.2 印象失调对外来者劣势的影响 | 第36-37页 |
3.3 非市场战略对印象失调与外来者劣势关系的调节作用 | 第37-40页 |
3.3.1 母国形象积极条件下的外来企业非市场战略的调节作用 | 第37-38页 |
3.3.2 母国形象消极条件下的外来企业非市场战略的调节作用 | 第38-40页 |
第4章 研究设计与实证分析 | 第40-68页 |
4.1 样本企业的选择 | 第40-42页 |
4.1.1 行业选择原因 | 第40页 |
4.1.2 企业选择过程 | 第40-42页 |
4.2 变量指标的选取 | 第42-54页 |
4.2.1 自变量:印象失调 | 第42-51页 |
4.2.2 因变量:外来者劣势 | 第51-53页 |
4.2.3 调节变量:非市场战略 | 第53-54页 |
4.3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 第54-60页 |
4.3.1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 | 第54-57页 |
4.3.2 样本描述性统计 | 第57-58页 |
4.3.3 指标描述性统计 | 第58-59页 |
4.3.4 象限区分度描述 | 第59-60页 |
4.4 变量相关性分析 | 第60-61页 |
4.5 统计模型分析 | 第61-66页 |
4.5.1 印象失调对外来者劣势的主效应 | 第61-62页 |
4.5.2 母国形象积极条件下的外来企业非市场战略的调节效应 | 第62-63页 |
4.5.3 母国形象消极条件下的外来企业非市场战略的调节效应 | 第63-66页 |
4.6 结果与讨论 | 第66-68页 |
4.6.1 研究结论 | 第66页 |
4.6.2 讨论与分析 | 第66-68页 |
第5章 策略建议 | 第68-70页 |
5.1 全球联动的印象管理 | 第68页 |
5.2 不同类型企业非市场战略的选择 | 第68-70页 |
5.2.1 “贵族”和“外宾”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开展宣传 | 第68-69页 |
5.2.2 “异教主”和“贫民”企业,重点关注市场,避免政治战略 | 第69-70页 |
第6章 贡献与不足 | 第70-73页 |
6.1 主要贡献 | 第70-71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71-73页 |
6.2.1 数据筛选的限制 | 第71页 |
6.2.2 流行趋势的时间性 | 第71-72页 |
6.2.3 组织和个体印象管理的交互作用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2页 |
附录一 企业产品的关键词提取 | 第82-83页 |
附录二 外来者劣势部分指标数据 | 第83页 |
附录三 非市场战略频次 | 第83-84页 |
附录四 外来企业东道国印象调研问卷(中文版) | 第84-87页 |
附录五 外来企业母国形象调研问卷(英文版) | 第87-91页 |
后记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