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导言 | 第8-10页 |
| 一、精神生产——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10-18页 |
| (一) 马克思精神生产概念的提出与唯物史观的形成 | 第10-15页 |
| (二) 精神生产是唯物史观的重要范畴 | 第15-18页 |
| 二、精神生产——社会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 | 第18-35页 |
| (一) 维护群体的生存——精神生产的原初功能 | 第19-23页 |
| 1. 维护群体生存的客观必然性 | 第19-20页 |
| 2. 精神生产在维护群体生存方面的具体体现 | 第20-22页 |
| 3、维护群体生存的精神生产的特征 | 第22-23页 |
| (二) 进行思想控制——精神生产的意识形态功能 | 第23-28页 |
| 1﹑精神生产意识形态功能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 第23-24页 |
| 2﹑精神生产意识形态功能的具体体现 | 第24-27页 |
| 3﹑意识形态功能维度中的精神生产的特征 | 第27-28页 |
| (三) 促进生产力发展——精神生产的经济功能 | 第28-35页 |
| 1、经济功能的必然性 | 第29-30页 |
| 2﹑经济功能的集中体现——知识经济 | 第30-33页 |
| 3﹑经济功能维度中的精神生产的特征 | 第33-35页 |
| 三、精神生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当代诉求 | 第35-41页 |
| (一) 社会主义社会精神生产功能维度的历史回顾 | 第35-37页 |
| 1、改革开放前精神生产的功能维度 | 第35-36页 |
| 2、改革开放初期精神生产的功能维度 | 第36-37页 |
| (二) 反思历史、立足国情,优化精神生产的三种功能 | 第37-41页 |
| 1、充分发挥精神生产的经济功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 第38-39页 |
| 2、合理运用精神生产的意识形态功能,提高国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 | 第39-40页 |
| 3﹑积极促进精神生产维护群体生存的功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第40-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 后记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