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12页 |
一、励志教育的内涵 | 第12-21页 |
(一) 为人—修己以敬的道德意识 | 第12-15页 |
(二) 为学—志于道的求索精神 | 第15-17页 |
(三) 为事—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 | 第17-21页 |
二、南宋书院励志教育的实施 | 第21-41页 |
(一) 培养内在自觉 | 第21-28页 |
1. 居敬 | 第21-22页 |
2. 静坐 | 第22-23页 |
3. 省察 | 第23-25页 |
4. 祭贤 | 第25-28页 |
(二) 注重外在规范 | 第28-41页 |
1. 学规制约 | 第28-30页 |
2. 榜样示范 | 第30-32页 |
3. 课业明志 | 第32-35页 |
4. 环境陶冶 | 第35-37页 |
5. 躬行践履 | 第37-41页 |
三、南宋书院励志教育之评析 | 第41-57页 |
(一) 励志教育的成效评析 | 第41-48页 |
1. 为社会树立道德楷模,提供道德实践的行为模式 | 第41-43页 |
2. 保持了知识份子队伍的相对独立和自由,促进了学术创新 | 第43-46页 |
3. 增强了书院学子的责任感、使命感 | 第46-48页 |
(二) 励志教育的原因探析 | 第48-57页 |
1. 南宋内忧外患的国情下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整合 | 第48-50页 |
2. 官学教育的腐败和科举的改革 | 第50-52页 |
3. 理学的兴盛 | 第52-54页 |
4. 儒家文化传统中注重气节、成就道德人格的影响 | 第54-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1页 |
后记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