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技术在高功率微波防护中的应用
| 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2页 |
| ·研究意义及本课题的主要任务 | 第10-11页 |
| ·本文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等离子体防护技术的提出 | 第12-19页 |
| ·等离子体技术及其在高功率微波防护中的应用 | 第12-13页 |
| ·国外研究动态 | 第12页 |
| ·国内研究动态 | 第12-13页 |
| ·等离子体防护技术分类 | 第13页 |
| ·等离子体防护高功率微波的特点 | 第13-14页 |
| ·等离子体与微波的相互作用 | 第14-18页 |
| ·等离子体基本概念 | 第14页 |
| ·微波与等离子体相互作用模型 | 第14-15页 |
| ·等离子体对微波的反射和吸收 | 第15页 |
| ·微波透射功率讨论 | 第15-17页 |
| ·等离子体衰减系数α的计算 | 第17-1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 第三章 波导等离子体限幅器 | 第19-29页 |
| ·波导等离子体限幅器原理 | 第19页 |
| ·气体击穿方程 | 第19-22页 |
| ·气体击穿参数计算及讨论 | 第22-28页 |
| ·气体击穿场强E_(BL)和E_(BH)计算 | 第22-24页 |
| ·关于气体击穿场强的讨论 | 第24-25页 |
| ·等离子体限幅器响应时间计算 | 第25-27页 |
| ·关于气体击穿时间的讨论 | 第27-28页 |
|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 第四章 双层等离子体防护窗 | 第29-41页 |
| ·微波衰减实验及防护模型提出 | 第29-30页 |
| ·防护效果计算及分析 | 第30-33页 |
| ·防护模型前表面电磁波的反射 | 第31页 |
| ·电磁波经过计算模型后的透射功率 | 第31-32页 |
| ·防护结构层数对防护效果的影响 | 第32-33页 |
| ·模型防护效果评价 | 第33-34页 |
| ·双层等离子体防护结构实现 | 第34-38页 |
| ·表面波等离子体 | 第34页 |
| ·表面波等离子体技术应用 | 第34-35页 |
| ·表面波等离子体防护方案 | 第35-37页 |
| ·表面波等离子体防护可行性评估 | 第37页 |
| ·表面波等离子体防护方案特点 | 第37-38页 |
| ·高功率微波对等离子体防护器件的加热效应 | 第38-40页 |
| ·等离子体频率对透射功率的影响 | 第38-39页 |
| ·电子碰撞频率对透射功率的影响 | 第39-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第五章 级联防护 | 第41-47页 |
| ·波导等离子体限幅器泄漏功率讨论 | 第41-43页 |
| ·对由阈值场强造成的功率泄漏计算 | 第41-42页 |
| ·对由响应时间t造成的功率泄漏计算 | 第42-43页 |
| ·双层等离子体防护窗泄漏功率讨论 | 第43页 |
| ·级联式防护装置性能分析 | 第43-45页 |
| ·PIN限幅器分析 | 第43-45页 |
| ·级联措施性能评估 | 第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 结束语 | 第47-48页 |
| 一、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 | 第47页 |
| 二、本文存在的不足和待改进之处 | 第47-48页 |
| 附录A | 第48-52页 |
| 附录B | 第52-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 致谢 | 第60-61页 |
| 作者在硕士阶段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