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第11-14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3-14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重载交通路基路面变形破坏现象 | 第14-15页 |
·重载交通路基路面变形破坏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相似物理模型试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相似模型试验及数值模拟方法 | 第19-38页 |
·概述 | 第19-23页 |
·模型试验方法 | 第19-21页 |
·模型试验的意义 | 第21-23页 |
·模型试验的发展趋势 | 第23页 |
·底摩擦物理模型试验方法 | 第23-27页 |
·底摩擦物理模型试验基本原理 | 第23-26页 |
·试验装置 | 第26-27页 |
·模型材料 | 第27页 |
·相似物理模型试验方法 | 第27-32页 |
·相似物理模型试验原理 | 第28-29页 |
·量纲分析法(π定律) | 第29-30页 |
·相似材料模型试验 | 第30-32页 |
·数值模拟方法 | 第32-38页 |
·岩土弹塑性力学的发展 | 第32-33页 |
·有限元理论与本构模型 | 第33-36页 |
·数值模拟分析方法 | 第36-38页 |
第三章 地下暗河重载路基变形失稳模型试验 | 第38-57页 |
·工程概况 | 第38-39页 |
·地下暗河重载路基变形失稳底摩擦模型试验 | 第39-42页 |
·模型试验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9页 |
·模型试验的设计与制作 | 第39-40页 |
·模型试验过程及分析 | 第40-42页 |
·岩溶暗河路基稳定性分析与评价方法 | 第42-48页 |
·岩溶暗河路基稳定性分析 | 第42-46页 |
·岩溶暗河路基稳定性评价 | 第46-48页 |
·岩溶暗河路基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 第48-52页 |
·数值分析方法确定稳定性的原则 | 第48-49页 |
·模型建立及计算参数选取 | 第49-50页 |
·地下暗河重载路基变形失稳数值模拟 | 第50-52页 |
·岩溶暗河处治方案 | 第52-55页 |
·岩溶暗河处治原则 | 第53页 |
·岩溶暗河路基沉陷段整治建议方案 | 第53-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第四章 高速公路软基区路基变形物理模型试验 | 第57-84页 |
·研究背景及内容 | 第57-64页 |
·引言 | 第57-61页 |
·工程概况 | 第61-63页 |
·研究内容 | 第63-64页 |
·山区沟谷地形路基拓宽重载物理模型试验 | 第64-71页 |
·试验设计 | 第64-67页 |
·试验的主要过程 | 第67-68页 |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第68-71页 |
·小结 | 第71页 |
·沟谷软基区土工格栅加筋路堤边坡稳定性数值模拟分析 | 第71-76页 |
·模型建立 | 第71-72页 |
·加筋处理的影响 | 第72-73页 |
·边坡稳定性分析 | 第73-76页 |
·小结 | 第76页 |
·软土地基路基高填路堤处治措施分析 | 第76-79页 |
·软土地基路基高填路堤处治措施分析 | 第76-78页 |
·处治与建议 | 第78-79页 |
·软土地基路基高填路堤监测评价 | 第79-83页 |
·试验段路堤及反压护道施工与监测 | 第79-80页 |
·监测成果分析 | 第80-83页 |
·结论与建议 | 第83-84页 |
第五章 结语 | 第84-86页 |
·主要结论 | 第84-85页 |
·展望及下一步工作 | 第85-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附录:研究生期间完成科研项目、论文发表情况 | 第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