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区公路过湿土的改良技术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改良土的研究现状和进展 | 第10-17页 |
·国外改良土的应用和发展 | 第11-13页 |
·改良土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 第13-17页 |
·石灰改良土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过湿土改良技术研究综述 | 第19-20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第二章 路基填料的分类、鉴别与选择 | 第22-35页 |
·土和岩石的工程分类是路基填料分类的基础 | 第22-23页 |
·国内外土的工程分类总趋势 | 第23-27页 |
·各国采用的分类体系 | 第23-25页 |
·各国使用的粒组划分界线 | 第25-26页 |
·各国土的粒径级配标准 | 第26页 |
·各国土的细粒含量划分标准 | 第26-27页 |
·路基填料的分类 | 第27-30页 |
·我国铁路路基填料分类标准 | 第27-28页 |
·公路路基填料分类法 | 第28-30页 |
·路基填料的鉴别与选择 | 第30-34页 |
·不同土类压实后的体积稳定性及对压实度的影响 | 第30-32页 |
·路基填料的鉴别 | 第32-33页 |
·路基填料的选择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湖区公路过湿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 第35-46页 |
·过湿土 | 第35-38页 |
·过湿土的定义 | 第35-36页 |
·过湿土与软土的区别 | 第36-38页 |
·该湖区用作路基填料的素填土的基本物理力学性质 | 第38-45页 |
·物理性质研究 | 第38-41页 |
·力学性质研究 | 第41-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四章 湖区公路路基填料的改良技术 | 第46-62页 |
·高含水量土掺生石灰后含水量的损失规律 | 第46-48页 |
·低强度土掺灰后强度形成机理及特点 | 第48-61页 |
·石灰土 | 第48-53页 |
·水泥土 | 第53-56页 |
·二灰土(石灰粉煤灰土) | 第56-58页 |
·其它固化材料 | 第58-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五章 湖区公路过湿土的改良试验研究 | 第62-88页 |
·试验材料的物理性质 | 第62页 |
·试验研究方案 | 第62-65页 |
·掺外加剂后含水量损失试验 | 第62-63页 |
·击实试验 | 第63页 |
·液塑限试验 | 第63页 |
·承载比(CBR)试验 | 第63-64页 |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第64-65页 |
·回弹模量试验 | 第65页 |
·水稳定性试验 | 第65页 |
·改良土的室内试验研究 | 第65-87页 |
·生石灰掺量的确定 | 第65-71页 |
·击实试验研究 | 第71-75页 |
·液塑限试验研究 | 第75-76页 |
·承载比(CBR)试验研究 | 第76-77页 |
·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研究 | 第77-82页 |
·回弹模量试验研究 | 第82-84页 |
·水稳定性试验研究 | 第84-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8页 |
第六章 路基填料的压实控制方法研究 | 第88-108页 |
·土的压实机理与压实特性分析 | 第88-91页 |
·土的压实机理 | 第88页 |
·土的压实特性 | 第88-91页 |
·压实含水量对路基的影响及其控制 | 第91-96页 |
·含水量对路基工程特性的影响 | 第91-93页 |
·路基压实含水量的控制 | 第93-96页 |
·日、美土基压实控制标准 | 第96-99页 |
·日本土质路基压实控制标准 | 第96-97页 |
·美国填土压实度标准(暂行) | 第97-99页 |
·我国现行压实度控制分析 | 第99-104页 |
·我国现行压实控制标准 | 第99-101页 |
·我国与日本压实控制方法的比较 | 第101-102页 |
·压实度控制法的局限性 | 第102-104页 |
·生石灰改良土压实控制方法及施工技术 | 第104-107页 |
·生石灰改良土压实控制方法的选取 | 第104-107页 |
·本章小结 | 第107-108页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8-110页 |
·主要结论 | 第108-109页 |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第109-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论文发表情况及科研情况 | 第11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