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水体污染及其防治论文

太湖地区主要类型稻田氮磷面源污染通量的研究

摘要第1-9页
ABSTRACT第9-11页
引言第11-13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3-26页
   ·农业面源污染的研究进展第13-14页
   ·化学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施用及养分流失第14-18页
     ·农田生态系统的养分投入第14-15页
     ·农田生态系统的氮磷流失第15-18页
   ·农田养分流失的环境效应第18-19页
     ·水体富营养化第18-19页
     ·硝酸盐的累积第19页
   ·控制农田氮磷流失的生态工程研究进展第19-22页
     ·缓冲带技术第19-20页
     ·人工湿地第20-21页
     ·植物浮床技术第21-22页
     ·其它生态工程方法第22页
   ·稻田渗漏量的研究进展第22-25页
     ·水田渗漏仪测定法第23-24页
     ·平衡模型和动力学模型测定法第24页
     ·其它常用测定方法第24-25页
   ·研究目的及意义第25-26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第26-29页
   ·研究区自然条件第26页
   ·研究区经济条件与环境问题第26-27页
   ·研究区的农田氮磷流失第27-29页
第三章 太湖地区稻田养分迁移规律研究第29-37页
   ·研究方法第29-30页
     ·试验设计第29-30页
     ·水样采集与测定第30页
   ·结果与讨论第30-36页
     ·渗漏水中NH_4~+-N浓度的动态变化第30-31页
     ·渗漏水中NO_3~--N浓度的动态变化第31-33页
     ·渗漏水中DTP浓度的动态变化第33-36页
   ·本章小结第36-37页
第四章 太湖地区稻田径流养分损失研究第37-44页
   ·研究方法第37-38页
     ·试验设计第37页
     ·水样采集与测定第37-38页
   ·结果与讨论第38-43页
     ·水稻田表层水中NH_4~+-N、NO_3~--N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第38-39页
     ·水稻田表层水中NH_4~+-N/T-N、NO_3~--N/T-N的动态变化特征第39-41页
     ·水稻田表层水中DTP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第41页
     ·径流池中养分变化第41-42页
     ·施肥与降雨对水稻田径流养分流失的影响第42-43页
   ·本章小结第43-44页
第五章 太湖地区稻田化肥减量化研究第44-51页
   ·研究方法第44-45页
     ·试验设计第44-45页
     ·水样采集与测定第45页
     ·田间管理与产量测定第45页
   ·结果与讨论第45-50页
     ·水稻产量比较第45-46页
     ·表层水中氮素的动态变化第46-47页
     ·渗漏水中氮素的动态变化第47-48页
     ·表层水中磷素的动态变化第48页
     ·渗漏水中磷素的动态变化第48-50页
   ·本章小结第50-51页
第六章 太湖地区稻田缓冲带在减少养分流失中的作用第51-57页
   ·研究方法第51-52页
     ·试验设计第51-52页
     ·样品采集与分析第52页
     ·产量测定第52页
   ·结果与讨论第52-56页
     ·缓冲带与施肥大田的产量比较第52-53页
     ·缓冲带与施肥大田表层水中氮素含量比较第53-54页
     ·渗漏水中氮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第54页
     ·表层水中磷素含量的动态变化第54-55页
     ·土壤渗漏水中磷素浓度变化第55-56页
   ·本章小结第56-57页
第七章 太湖地区稻田渗漏量和养分淋失通量研究第57-64页
   ·研究方法第57-58页
     ·试验设计第57页
     ·稻田水渗漏量的测定第57-58页
     ·渗漏水样采集与测定第58页
   ·结果与分析第58-63页
     ·宜兴白土稻田渗漏量第58-59页
     ·常熟乌栅土稻田渗漏量第59-60页
     ·常熟黄泥土稻田渗漏量第60页
     ·宜兴白土稻田渗漏水中养分浓度第60-61页
     ·常熟乌栅土稻田渗漏水中养分浓度第61-62页
     ·稻田养分渗漏通量第62-63页
   ·本章小结第63-64页
第八章 结论第64-66页
   ·全文结论第64-65页
   ·本研究的创新点第65页
   ·研究中的不足之处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75页
致谢第75-76页
发表的论文第76页

论文共7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转台伺服系统设计与仿真及自动装填装置程序设计
下一篇:接触碰撞问题的算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