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综述部分 | 第9-18页 |
| 第一章 我国奶牛业的现状,特点与发展措施 | 第9-13页 |
| ·世界奶牛业的发展状况 | 第9-10页 |
| ·我国奶牛业的现状及特点 | 第10页 |
| ·我国奶牛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0-11页 |
| ·我国奶牛业发展的机遇 | 第11页 |
| ·具有发展奶业的良好政策环境 | 第11页 |
| ·具有发展奶业的资源环境条件 | 第11页 |
| ·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 第11页 |
| ·加入 WTO 后的促进效应 | 第11页 |
| ·发展我国奶牛业的主要措施 | 第11-13页 |
| ·奶牛发展要走质量型道路 | 第11-12页 |
| ·提高组织化程度,发展标准化养殖 | 第12页 |
| ·加强疫病防治 | 第12页 |
| ·加强奶牛进口管理 | 第12页 |
| ·加强生产性能测定、良种登记和种公牛后裔测定工作 | 第12-13页 |
| 第二章 我国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及存在问题 | 第13-18页 |
| ·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 第13-14页 |
| ·政府主导型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 第13页 |
| ·农业科技部门为主的推广模式 | 第13-14页 |
| ·以农村合作组织、农民技术协会为中心的推广模式 | 第14页 |
| ·以供销合作社作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 第14页 |
| ·以公司或企业为主体的推广模式 | 第14页 |
| ·现行农业科技推广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4-16页 |
| ·政府的农业科技推广体制转轨滞后 | 第14-15页 |
| ·推广主题间缺乏有效的协调和沟通,弱化了农户应用科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第15页 |
| ·重科研,轻推广现象突出 | 第15页 |
| ·重产品,轻产业问题依然存在 | 第15页 |
| ·以推广“技术”为中心 | 第15-16页 |
| ·关于成立于后备牛专业化饲养模式的思考 | 第16-18页 |
| ·提高劳动生产力 | 第16-17页 |
| ·红光畜牧公司现状 | 第17页 |
| ·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 第17-18页 |
| 试验部分 | 第18-34页 |
| 第三章 后备奶牛专业化饲养 | 第18-3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8-26页 |
| ·后备牛专业化饲养牛场的设计思路与原则 | 第18-21页 |
| ·试验阶段及指标 | 第21-22页 |
| ·试验方法与内容 | 第22-26页 |
| ·基本参数与统计分析 | 第26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26-30页 |
| ·TMR 饲养模式条件下技术指标完成情况 | 第26-29页 |
| ·TMR 饲养模式条件下经济效益 | 第29-30页 |
| ·讨论 | 第30-32页 |
| ·后备牛专业化饲养的养殖模式的建立 | 第30-31页 |
| ·信息化网络管理技术的应用 | 第31页 |
| ·犊牛提前断奶 | 第31页 |
| ·育成牛提前配种 | 第31页 |
| ·后备牛专业场的效益增加 | 第31-32页 |
| ·后备牛专业场的发展前景 | 第32页 |
| ·结论 | 第32-34页 |
| ·推行后备牛专业化饲养模式,可使后备牛提前配种 | 第32-33页 |
| ·促进了畜牧业技术进步 | 第33页 |
| ·提高了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 | 第33页 |
| ·有助于改变奶牛饲养的理念 | 第33-34页 |
| 参考文献 | 第34-37页 |
| 致谢 | 第37-38页 |
| 作者简介 | 第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