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0页 |
·研究的缘起——关注建筑设计流行语言的关键词 | 第13-14页 |
·背景及文献综述 | 第14-15页 |
·研究的对象及时空限定 | 第15-16页 |
·研究的对象限定——建筑设计语言与语言的类比 | 第15-16页 |
·研究的时空限定——后媒体时代的世界 | 第16页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16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6-17页 |
·研究的方法及论文结构 | 第17-20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7-19页 |
·研究的框架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后媒体时代概述 | 第20-27页 |
·“后媒体”概念的由来 | 第21-22页 |
·媒体时代的转型,后媒体时代的到来 | 第22-24页 |
·以单向的、高度控制的媒体为代表的媒体时代 | 第22页 |
·以双向的、民主化的新媒体为代表的后媒体时代 | 第22-24页 |
·新媒体的传播力量对建筑设计中的“流行”的影响 | 第24-26页 |
附:本章图片来源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搜寻5/50“关键词” | 第27-36页 |
·类实验方法确定5/50关键词 | 第28-34页 |
·类实验方法(Quasi-Experiment)的概念及方案制定 | 第28-29页 |
·外圈100关键词 | 第29-30页 |
·搜索引擎的排选 | 第30-33页 |
·搜索结果排行榜及5/50关键词的产生 | 第33-34页 |
·关于搜寻的小结 | 第34-35页 |
·起步难 | 第34-35页 |
·历时长 | 第35页 |
·变化快 | 第35页 |
附:本章图片来源 | 第35-36页 |
第四章 解析5/50“关键词” | 第36-99页 |
·50关键词分类 | 第37-39页 |
·50关键词分类原则 | 第37页 |
·50关键词分类结果及解析安排 | 第37-39页 |
·关键词之Media(媒体) | 第39-44页 |
·作为建筑设计手段的媒体与媒体实验室 | 第39-41页 |
·传播建筑设计的媒体 | 第41-43页 |
·建筑本身作为媒体 | 第43-44页 |
·关键词之Regional(地域) | 第44-56页 |
·片断移植与形式借鉴 | 第46-50页 |
·体验环境与协调环境 | 第50-53页 |
·地方智慧与低技策略 | 第53-56页 |
·关键词之Model(模型) | 第56-61页 |
·建筑设计推敲之工作概念模型 | 第56-57页 |
·建筑设计推敲之数字空间模型 | 第57-60页 |
·建筑设计表现之成果模型 | 第60-61页 |
·关键词之Game(游戏) | 第61-67页 |
·游戏建筑之我行我秀 | 第62-63页 |
·游戏建筑之精神场所 | 第63-64页 |
·游戏建筑之甲方乙方 | 第64-66页 |
·游戏建筑之买方卖方 | 第66-67页 |
·关键词之Network(网络) | 第67-72页 |
·建筑设计信息的网络化 | 第67-68页 |
·建筑设计概念及手法的网络化 | 第68-71页 |
·建筑设计过程的网络化 | 第71-72页 |
·关键词分类简析 | 第72-88页 |
·元素类简析 | 第73-78页 |
·手法类简析 | 第78-83页 |
·原理类简析 | 第83-88页 |
·基于后媒体时代背景的综合解析 | 第88-92页 |
·多媒体化的建筑设计 | 第88页 |
·注重协同工作的网络化精神 | 第88-89页 |
·语言、概念及手法创新的涌现注重协同工作的网络化精神 | 第89-90页 |
·《北京宪章》之“全球化与多元化” | 第90-92页 |
附:本章图片来源 | 第92-99页 |
第五章 5/50“关键词”在中国 | 第99-115页 |
·基于中文的5/50关键词 | 第100-102页 |
·类实验法搜寻中文5/50关键词 | 第100-102页 |
·中文排行榜与英文排行榜的对比——“动态空间”与“生态”突现 | 第102页 |
·关键词之动态空间(Dynamic Space) | 第102-107页 |
·建筑内部空间的动态性 | 第102-103页 |
·动态建筑及其设计 | 第103-106页 |
·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动态性 | 第106-107页 |
·关键词之生态(Ecological) | 第107-111页 |
·生态作为建筑的本质 | 第107页 |
·生态建筑学(Arcology) | 第107-109页 |
·建筑之生态系统 | 第109-110页 |
·生态对于中国建筑的迫切性 | 第110-111页 |
·国内外比较分析与小结 | 第111-114页 |
·“效率”体现的差异 | 第111-112页 |
·认识建筑单纯性与复杂性问题 | 第112-114页 |
附:本章图片来源 | 第114-11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5-122页 |
·关于时代、流行与建筑设计 | 第116-118页 |
·后媒体时代大众传媒的煽动性 | 第116页 |
·流行中的借鉴、复制与原创 | 第116-117页 |
·建筑设计的流行与经典 | 第117-118页 |
·对流行建筑设计语言在中国移植与转化的省思与展望 | 第118-122页 |
·不断学习学以致用 | 第118-119页 |
·因地制宜开拓创新 | 第119页 |
·把握文化弘扬精神 | 第119-120页 |
·完善教育打造未来 | 第120-122页 |
致谢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6页 |
附录A 关键词(英文)搜索原始结果 | 第126-129页 |
附录B 关键词(中文)搜索原始结果 | 第129-132页 |
附录C 中国建筑类网站(部分)索引 | 第132-134页 |
附录D 表格索引 | 第134-135页 |
附录E 图片索引 | 第135-143页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143页 |
个人简历: | 第143页 |
发表论文: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