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中西部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6沉积体系及砂体展布规律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0-18页 |
| ·选题的目的、来源及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 ·沉积体系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 ·鄂尔多斯盆地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论文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 ·研究方法、步骤 | 第15-16页 |
| ·技术路线 | 第16-17页 |
| ·已完成工作量 | 第17-18页 |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18-24页 |
| ·构造背景 | 第18-19页 |
| ·沉积背景 | 第19-21页 |
| ·地层划分 | 第21-24页 |
| 第3章 物源分析 | 第24-35页 |
| ·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古陆 | 第25页 |
| ·砂岩类型、特征 | 第25-29页 |
| ·西北部砂岩类型及特征 | 第26-27页 |
| ·东北及东部砂岩类型及特征 | 第27页 |
| ·西北部砂岩类型及特征 | 第27-28页 |
| ·西南部砂岩类型及特征 | 第28-29页 |
| ·南部砂岩类型及特征 | 第29页 |
| ·重矿物组合类型及分布 | 第29-30页 |
| ·石英阴极发光特征 | 第30-35页 |
| 第4章 长6沉积体系研究 | 第35-68页 |
| ·沉积体系研究方法 | 第35页 |
| ·沉积体系确定的标志 | 第35-43页 |
| ·岩性标志 | 第36页 |
| ·沉积构造标志 | 第36-39页 |
| ·粒度分布特征 | 第39页 |
| ·剖面结构特征 | 第39-41页 |
| ·测井相标志 | 第41-43页 |
| ·地球化学标志 | 第43页 |
| ·沉积相类型划分、特征及沉积模式 | 第43-68页 |
| ·沉积相类型划分 | 第43页 |
| ·各类沉积相特征及沉积模式 | 第43-68页 |
| 第5章 长6岩相古地理时空演化 | 第68-78页 |
| ·长6期沉积前的古地理背景 | 第68-69页 |
| ·长6~3期的古地理特征 | 第69-73页 |
| ·长6~2期的古地理特征 | 第73-74页 |
| ·长6~1亚期岩相古地理 | 第74-78页 |
| 第6章 砂体成因类型及展布规律 | 第78-100页 |
| ·砂体的纵向展布特征 | 第78-79页 |
| ·砂体的平面展布特征 | 第79-87页 |
| ·长6~3油层组砂体展布特征 | 第79-84页 |
| ·长6~2油层组砂体展布特征 | 第84-85页 |
| ·长6~1油层组砂体展布特征 | 第85-87页 |
| ·长6油层组储集砂体成因类型 | 第87-100页 |
| ·水下分流河道储集砂体 | 第87-92页 |
| ·河口砂坝储集砂体 | 第92页 |
| ·叠置水下分流河道储集砂体 | 第92-96页 |
| ·复合型成因储集砂体 | 第96页 |
| ·浊积扇储集砂体 | 第96-100页 |
| 结论 | 第100-102页 |
| 致谢 | 第102-10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3-106页 |
| 图版及说明 | 第106-1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