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系统论文--数据处理、数据处理系统论文

基于表面等离子共振的葡萄糖浓度测量技术研究

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7页
第一章 绪论第7-15页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第7-9页
     ·糖尿病的危害第7-8页
     ·葡萄糖浓度测量技术的研究现状第8-9页
   ·葡萄糖浓度测量的新技术第9-12页
   ·表面等离子共振葡萄糖浓度测量方法的提出第12-13页
     ·组织液中的葡萄糖浓度测量现状第12页
     ·表面等离子共振的组织液葡萄糖浓度测量第12-13页
   ·本文的工作第13-15页
第二章 表面等离子共振测量技术第15-28页
   ·表面等离子共振测量技术的概述第15-18页
     ·表面等离共振测量技术的发展第15-16页
     ·表面等离子共振测量技术的应用第16-18页
   ·表面等离子共振测量的原理第18-21页
     ·自由电子第18页
     ·全反射第18页
     ·表面等离子第18-19页
     ·表面等离子共振的产生第19-20页
     ·表面等离子共振的测量方式第20-21页
   ·棱镜型表面等离子共振测量系统的结构第21-24页
     ·Otto 结构第21-22页
     ·Kretschmann 结构第22-24页
     ·棱镜型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的新型结构第24页
   ·其它类型的表面等离子共振测量系统第24-26页
     ·光纤型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第24-26页
     ·光栅型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第26页
   ·表面等离子共振中质量与折射率之间的关系第26-28页
第三章 表面等离子共振葡萄糖浓度测量的方法第28-36页
   ·直接测量法第28-29页
     ·直接法测量简单溶液第28-29页
     ·直接法测量混合溶液第29页
   ·间接测量法第29-36页
     ·GGBP 蛋白质第30页
     ·自组装技术第30-31页
     ·自组装单层第31-32页
     ·金膜表面自组装单分子层的形成第32页
     ·蛋白质在金膜表面的固定第32-34页
     ·自组装分子层的活化第34-35页
     ·蛋白质的选择第35-36页
第四章 表面等离子共振葡萄糖浓度测量的实验系统第36-47页
   ·表面等离子共振测量实验系统第36-37页
   ·Spreeta 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第37-43页
     ·初始化和修正第37-38页
     ·温度的漂移和流速的影响第38-40页
     ·基线的选择第40-41页
     ·数据处理的区域选择第41-42页
     ·传感器的维护第42页
     ·有效的传感区域第42-43页
   ·流体输送控制系统第43-45页
     ·样品池第43-44页
     ·注射泵及其控制第44页
     ·六通道选择阀第44-45页
   ·机械夹持结构第45页
   ·系统软件的编写第45-47页
第五章 表面等离子共振葡萄糖浓度测量的实验结果第47-62页
   ·葡萄糖浓度的直接测量第47-54页
     ·验证性实验第47-49页
     ·实验流程的改进第49-51页
     ·系统改进后的实验结果第51-52页
     ·直接法测量组织液浓度的实验第52-53页
     ·直接测量法的实验结论第53-54页
   ·葡萄糖浓度的间接测量第54-58页
     ·间接测量的步骤第54-55页
     ·GGBP 在表面等离子共振传感器上的固定第55页
     ·葡萄糖溶液测量实验第55-57页
     ·组织液浓度测量实验第57-58页
     ·间接法的静态SPR 测量第58页
   ·影响表面等离子共振测量的因素第58-62页
     ·基线选择对于测量结果的影响第58-59页
     ·待测物浓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第59-60页
     ·传质效应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第60-61页
     ·GGBP 蛋白的固定和蛋白质特性对实验的影响第61-62页
第六章 表面等离子共振光学测量系统及小型化仪器的开发第62-66页
   ·角度调制测量系统的结构第62-63页
   ·角度调制测量系统的设计分析第63-64页
   ·光谱采集软件的编写第64-65页
   ·小型化仪器的开发第65-66页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第66-68页
参考文献第68-71页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第71-73页
致谢第73页

论文共7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问号状赖型钩端螺旋体LAg42膜蛋白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功能研究
下一篇:嵌入式多功能数字控制综合实验台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