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 ·容错技术在国内外铁路设备使用的现状 | 第10-14页 |
| ·HJ04B安全型铁路信号计算机联锁双机热备系统 | 第10-12页 |
| ·列车系统容错技术 | 第12-14页 |
|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4-16页 |
| 第二章 容错热备份系统研究 | 第16-24页 |
| ·容错热备份系统的主要概念 | 第16-17页 |
| ·容错热备份相关故障 | 第17-19页 |
| ·随机故障与系统故障 | 第17页 |
| ·单点失效 | 第17-18页 |
| ·共态失效 | 第18页 |
| ·潜在故障 | 第18页 |
| ·失效-保险状态 | 第18-19页 |
| ·容错热备份系统的架构 | 第19-23页 |
| ·多通道表决模式 | 第19页 |
| ·同构冗余模式 | 第19-20页 |
| ·相异冗余模式 | 第20-22页 |
| ·监视器-传动器模式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4页 |
| 第三章 基于热备份技术的车载中央控制单元总体设计 | 第24-47页 |
| ·概述 | 第24-25页 |
| ·实现双机热备份的目的 | 第25页 |
| ·实现双机热备份的前提条件 | 第25-26页 |
| ·设计双机热备份的目标和原则 | 第26页 |
| ·实现双机热备份系统的主要技术难点 | 第26页 |
| ·系统硬件结构 | 第26-27页 |
| ·插件功能简介 | 第27页 |
| ·系统软件结构 | 第27-30页 |
| ·系统软件描述 | 第27-29页 |
| ·主要任务描述 | 第29-30页 |
| ·基于 CAN的双机容错热备份核心功能设计 | 第30-46页 |
| ·概述 | 第30-31页 |
| ·基于 CAN的双机容错热备份核心功能总体设计 | 第31-33页 |
| ·故障-安全切换机制的可实现方式 | 第33-36页 |
| ·故障-安全切换机制设计 | 第36-46页 |
|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 第四章 基于热备份技术的车载中央控制单元核心功能软件实现 | 第47-69页 |
| ·整体软件模块划分 | 第47页 |
| ·各软件功能模块的实现 | 第47-68页 |
| ·CAN应用层软件功能模块的实现 | 第48-62页 |
| ·CAN驱动层软件功能模块的实现 | 第62-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五章 基于热备份技术的车载中央控制单元的可靠性评估 | 第69-86页 |
| ·概述 | 第69页 |
| ·评价标准概述 | 第69-75页 |
| ·硬件评价 | 第69-74页 |
| ·软件评价 | 第74-75页 |
| ·模型技术 | 第75-78页 |
| ·串/并组合模型 | 第75-76页 |
| ·旁联系统 | 第76-77页 |
| ·马尔科夫模型 | 第77-78页 |
| ·现有韶山3B型电力机车中央控制单元的可靠性计算 | 第78-82页 |
| ·本文所设计的中央控制单元的可靠性计算 | 第82-84页 |
| ·两种设计方式的比较 | 第84-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总结 | 第86-89页 |
| 1 论文的简单概括 | 第86页 |
| 2 作者所做的工作 | 第86-87页 |
| 3 论文的技术特点 | 第87页 |
| 4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87页 |
| 5 展望 | 第87-89页 |
| 致谢 | 第89-90页 |
| 参考文献 | 第90-94页 |
|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