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电河北龙山电厂铁专线巨型采空区加固方法研究与数值分析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6页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采空区分布现状与危害性 | 第9页 |
·铁路工程采空区问题的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采空区加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第11-14页 |
·采空区的勘测应用现状 | 第11页 |
·采空区稳定性理论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采空区加固治理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第14页 |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试验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 | 第14-16页 |
第二章 铁专线采空区水文地质与工程地质条件 | 第16-19页 |
·地形地貌 | 第16页 |
·地层岩性 | 第16-17页 |
·地质构造 | 第17页 |
·水文地质 | 第17页 |
·地震烈度 | 第17页 |
·气象特征 | 第17-18页 |
·岩土体物理力学特性 | 第18-19页 |
第三章 铁专线采空区勘察成果 | 第19-30页 |
·采空区分布现状与磁铁矿开采特征 | 第19-21页 |
·采空区地面塌陷特征 | 第21-23页 |
·采空区勘察程序及成果 | 第23-28页 |
·工程测绘 | 第23-24页 |
·工程物探 | 第24-27页 |
·工程钻探 | 第27-28页 |
·场地地下硐室的分布情况 | 第28-29页 |
·勘探小结 | 第29-30页 |
第四章 铁专线采空区稳定性评价 | 第30-48页 |
·手册评价 | 第30-31页 |
·数值模拟评价 | 第31-39页 |
·拉格朗日差分法的基本原理 | 第31-33页 |
·拉格朗日差分法计算循环步骤 | 第33-37页 |
·FLAC软件的特点 | 第37-38页 |
·评价思路 | 第38-39页 |
·采空区(硐室)模型的建立 | 第39-41页 |
·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41-47页 |
·数值分析评价结论 | 第47-48页 |
第五章 铁专线采空区治理方法研究 | 第48-59页 |
·采空区注浆治理机制 | 第48-50页 |
·注浆技术的发展历程 | 第48-49页 |
·注浆技术的优点 | 第49页 |
·浆液的渗透与注浆机理 | 第49-50页 |
·采空区充填压力注浆设计范围 | 第50-51页 |
·采空区处理宽度 | 第50-51页 |
·采空区处理深度 | 第51页 |
·采空区处理长度 | 第51页 |
·采空区压力充填注浆处理目标 | 第51页 |
·钻孔布置 | 第51-53页 |
·孔位布置 | 第51-52页 |
·注浆量的计算 | 第52-53页 |
·注浆参数设计与现场注浆试验 | 第53-54页 |
·浆液配合比与扩散半径的试验选择 | 第53-54页 |
·注浆压力的选择 | 第54页 |
·注浆施工 | 第54-58页 |
·注浆分类与施工对象 | 第54-55页 |
·孔序安排 | 第55页 |
·注浆施工流程 | 第55-56页 |
·单孔注浆的施工要求 | 第56-58页 |
·单孔注浆结束标准 | 第58页 |
·注浆质量控制 | 第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 采空区注浆充填后的路基变形计算与预测 | 第59-77页 |
·采空区地表塌陷影响范围概述 | 第59-60页 |
·加固宽度与浆液结石强度对路基变形影响分析 | 第60-75页 |
·计算模型的建立 | 第61-62页 |
·计算内容 | 第62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62-75页 |
·采空区注浆处理后现场沉降观测结果 | 第75页 |
·充填后路基沉降预测 | 第75-77页 |
结论与存在的不足 | 第77-79页 |
一、结论 | 第77页 |
二、论文存在的不足与进一步工作的建议 | 第77-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附录 | 第82-8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