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2页 |
第二章 高等学校学生违纪处分行为的性质分析 | 第12-23页 |
一、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 | 第12-16页 |
(一) 外国有关高等学校法律地位的规定 | 第12-13页 |
(二) 学者和实务部门对高等学校法律地位的探究 | 第13-15页 |
1. 高等学校是事业法人 | 第13-14页 |
2. 高等学校是法律法规授权组织 | 第14页 |
3. 高等学校是公务法人 | 第14页 |
4. 高等学校是私法人 | 第14-15页 |
5. 高等学校的法律地位具有双重性 | 第15页 |
(三) 高等学校是公务法人 | 第15-16页 |
二、高等学校和学生的法律关系 | 第16-20页 |
(一) 我国学者对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法律关系的研究 | 第16-18页 |
1. 民事合同说 | 第17页 |
2. 行政法律关系说 | 第17页 |
3. 双重法律关系说 | 第17-18页 |
4. 特别权力关系说 | 第18页 |
(二) 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行政法律关系 | 第18-20页 |
1. 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存在教育行政法律关系 | 第18-19页 |
2. 高等学校与学生之间教育行政法律关系的要素与特征 | 第19-20页 |
三、高等学校学生违纪处分行为的性质 | 第20-23页 |
(一) 高等学校享有对学生的违纪处分权 | 第20页 |
(二) 高等学校的违纪处分权是一种行政权 | 第20页 |
(三) 高等学校的违纪处分行为是一种教育行政行为 | 第20-23页 |
第三章 高等学校学生违纪处分的正当程序 | 第23-52页 |
一、高等学校学生违纪处分程序的现状及问题 | 第23-28页 |
(一) 美国高等学校学生违纪处分的程序规定 | 第23-24页 |
(二) 我国高等学校违纪处分程序现状 | 第24-25页 |
1. 法律法规以及规范性文件的规定 | 第24-25页 |
2. 高等学校违纪处分程序的现状 | 第25页 |
(三) 我国高等学校违纪处分程序存在的问题 | 第25-28页 |
1. 法律法规的规定中的问题 | 第25-27页 |
2. 高等学校违纪处分中的问题 | 第27-28页 |
二、正当程序 | 第28-37页 |
(一) 程序正义理论—从理论发展来看程序正义 | 第28-32页 |
1. 程序正义(程序价值、程序公正)的理论渊源 | 第29页 |
2. 程序本位主义(程序正义)理论 | 第29-31页 |
3. 程序正义所具备之要素 | 第31-32页 |
(二) 正当法律程序与正当行政程序制度-从法律制度的角度来看程序正义 | 第32-37页 |
1. 正当法律程序 | 第32-33页 |
2. 正当行政程序制度 | 第33-37页 |
三、构建我国高等学校学生违纪处分正当程序制度 | 第37-52页 |
(一) 高等学校违纪处分遵循正当程序的意义 | 第38-39页 |
1. 实现我国人才战略目标的需要 | 第38页 |
2. 保护受处分学生的合法正当权益 | 第38-39页 |
3. 规范学校权力的正确行使 | 第39页 |
(二) 我国学者关于高等学校学生违纪处分程序的研究 | 第39-42页 |
1. 我国学者关于高等学校教育处分权行使程序的研究现状 | 第39-42页 |
2. 现有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42页 |
(三) 构建高等学校违纪处分的正当程序制度 | 第42-52页 |
1. 立案程序 | 第43页 |
2. 调查取证程序 | 第43-45页 |
3. 听证程序 | 第45-49页 |
4. 违纪处分的初决和复核 | 第49-50页 |
5. 违纪处分的决定 | 第50-51页 |
6. 送达程序 | 第51页 |
7. 执行与备案 | 第51-52页 |
第四章 高等学校学生违纪处分的申诉制度 | 第52-58页 |
一、申诉制度的必要性 | 第52-53页 |
(一) 有权利,必有救济 | 第52页 |
(二) 受高等学校违纪处分的学生需要救济 | 第52-53页 |
二、申诉救济程序 | 第53-58页 |
(一) 明确申诉范围 | 第53-54页 |
1. 现行规定存在的问题 | 第54页 |
2. 明确申诉范围 | 第54页 |
(二) 两级申诉制度 | 第54-56页 |
1. 现行的相关规定及问题 | 第54-55页 |
2. 超然的申诉处理机构(组织) | 第55-56页 |
(三) 公平合理的审理程序 | 第56页 |
(四) 快捷的处理程序以及法定的处理期限 | 第56页 |
(五) 确实有效的申诉决定效力 | 第56-57页 |
(六) 申诉制度需要保护的利益 | 第57-58页 |
1. 学生个人资料的保全及隐私之保密 | 第57页 |
2. 保护受处分学生的受教育权 | 第57-58页 |
结束语 | 第58-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后记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