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7页 |
第一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的民族工作 | 第17-48页 |
第一节 第一、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的民族工作 | 第18-29页 |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内蒙古革命运动的历史必然性 | 第18-22页 |
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内蒙古的民族工作 | 第22-25页 |
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党在内蒙古的民族工作 | 第25-27页 |
四、关于内蒙古人民革命党 | 第27-29页 |
第二节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的民族工作 | 第29-31页 |
第三节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的民族工作 | 第31-43页 |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内蒙古自治运动 | 第32-37页 |
二、内蒙古自治政府成立 | 第37-41页 |
三、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的宗教改革思想 | 第41-43页 |
第四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的民族工作经验 | 第43-48页 |
一、中国共产党是内蒙古民族民主革命胜利的核心力量 | 第43-44页 |
二、实事求是分析内蒙古民族问题是革命成功的重要前提 | 第44-45页 |
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符合内蒙古人民意愿的正确选择 | 第45-46页 |
四、革命统一战线是内蒙古民族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 | 第46-48页 |
第二章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初期十年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的民族工作 | 第48-74页 |
第一节 深刻的社会变革 | 第48-60页 |
一、民主改革 | 第48-55页 |
二、社会主义改造 | 第55-59页 |
三、结束“旗(县)并存,蒙汉分治” | 第59-60页 |
第二节 内蒙古自治区统一区划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实现 | 第60-62页 |
第三节 关于成吉思汗陵的西迁与回迁 | 第62-65页 |
一、成吉思汗陵西迁 | 第63-64页 |
二、成吉思汗陵回迁 | 第64-65页 |
第四节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初期十年的辉煌成就 | 第65-74页 |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推行 | 第65-66页 |
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贯彻实施 | 第66-69页 |
三、教育、科学、文化及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 第69-71页 |
四、落实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进行民族识别 | 第71-73页 |
五、培养民族干部 | 第73-74页 |
第三章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工作 | 第74-89页 |
第一节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内蒙古民族工作的曲折发展 | 第74-84页 |
一、整风运动与社会主义教育 | 第75-76页 |
二、“大跃进”与人民公社运动 | 第76-77页 |
三、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教育 | 第77-80页 |
四、三个少数民族自治旗的建立和鄂伦春人的定居 | 第80-82页 |
五、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的喇嘛教制度改革 | 第82-84页 |
第二节 全面建设杜会主义时期内蒙古民族工作的成就与教训 | 第84-89页 |
一、民族工作成就 | 第84-87页 |
二、民族工作教训 | 第87-89页 |
第四章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工作 | 第89-97页 |
第一节 民族工作惨遭浩劫 | 第89-91页 |
一、符合内蒙古区情的“三不两利”特殊政策被否定 | 第89-90页 |
二、内蒙古东3盟西3旗的错误划出 | 第90-91页 |
第二节 民族干部遭受迫害 | 第91-94页 |
一、“乌兰夫反党叛国集团”冤案及“挖肃”运动 | 第91-92页 |
二、“内蒙古二月逆流”冤案 | 第92-93页 |
三、“新内人党”冤案 | 第93-94页 |
第三节 “文化大革命”十年民族工作的教训 | 第94-97页 |
一、坚持民族区域自治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执行党的各项民族政策 | 第94-95页 |
二、坚持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实际出发,在各项工作中以经济发展为中心 | 第95页 |
三、充分认识民族问题的实质和长期性,妥善处理民族关系中的各种矛盾 | 第95-96页 |
四、加强社会主义民族法制建设,在民族工作中做到“以人为本” | 第96-97页 |
第五章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工作 | 第97-115页 |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工作 | 第97-107页 |
一、改革开放初期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工作的拨乱反正、恢复和发展 | 第97-101页 |
二、改革开放时期内蒙古的民族工作 | 第101-107页 |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内蒙古的民族工作 | 第107-115页 |
一、民族区域自治进一步完善 | 第108-109页 |
二、民族经济蓬勃发展 | 第109-110页 |
三、蒙古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迅速 | 第110-112页 |
四、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 第112-115页 |
第六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工作 | 第115-133页 |
第一节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普及 | 第116-117页 |
第二节 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开展区域堪界工作 | 第117-118页 |
一、省级界线的堪定工作 | 第117-118页 |
二、盟(市)间界线的堪定工作 | 第118页 |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内蒙古的民族经济工作突飞猛进 | 第118-128页 |
一、实施“两带一区”发展战略 | 第119-120页 |
二、农牧业发展势头良好 | 第120-124页 |
三、内蒙古扶贫工作迈向新台阶 | 第124-128页 |
第四节 培养跨世纪的民族干部 | 第128-130页 |
第五节 民族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迅速 | 第130-133页 |
第七章 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民族工作 | 第133-142页 |
第一节 “十五”期间所取得的成就 | 第133-136页 |
一、荒漠化土地减少 | 第133-134页 |
二、草库仑建设成就巨大 | 第134页 |
三、六大优势产业形成 | 第134-135页 |
四、经济发展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 第135-136页 |
第二节 内蒙古的生态移民工作 | 第136-139页 |
一、生态移民的内涵及外延 | 第136页 |
二、社会主义时期的内蒙古生态移民 | 第136-137页 |
三、当代内蒙古生态移民的典型成功范例 | 第137-139页 |
第三节 “兴边富民”行动正式启动 | 第139-140页 |
第四节 全面实施“千村扶贫开发工程” | 第140-142页 |
第八章 社会主义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自治区民族工作的经验教训 | 第142-157页 |
第一节 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坚持民族区域自治不动摇 | 第142-144页 |
一、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民族理论教育 | 第142-143页 |
二、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 | 第143页 |
三、坚持民族区域自治不动摇 | 第143-144页 |
第二节 加强民族立法工作是落实民族工作的法律前提和保障 | 第144-146页 |
一、为少数民族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制保障 | 第145页 |
二、为民族教育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法制保障 | 第145-146页 |
三、为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 | 第146页 |
第三节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 第146-148页 |
一、立足于民族特点和自治区区情 | 第147页 |
二、划分不同经济区,分类指导 | 第147-148页 |
第四节 坚持培养大批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事业的少数民族干部 | 第148-150页 |
一、各级党委提高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自觉性 | 第148页 |
二、培养少数民族干部是一项系统工程 | 第148-149页 |
三、从实际出发,选拔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 | 第149页 |
四、重视对汉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 | 第149-150页 |
第五节 发展民族教育,加强民族史研究,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整理、传播工作 | 第150-152页 |
一、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 | 第150-151页 |
二、加强民族史研究,做好民族传统文化的整理、传播工作 | 第151-152页 |
第六节 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 | 第152-155页 |
一、尊重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 | 第152-154页 |
二、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 | 第154-155页 |
第七节 尊重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 | 第155-157页 |
一、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 第155页 |
二、以人为本 | 第155-156页 |
三、以社会和生产发展为本 | 第156-157页 |
结语 | 第157-167页 |
参考文献 | 第167-172页 |
附录一:内蒙古自治区行政区划图 | 第172-173页 |
附录二: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与人口分布图表(2001年) | 第173-17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77-178页 |
后记 | 第178-179页 |
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作者声明 | 第1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