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词典》释义的已有研究 | 第11-16页 |
一、语义研究的复杂性与重要性 | 第11页 |
二、语义研究实践之一——《现代汉语词典》释义模式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三、已有研究的不足 | 第15-16页 |
第二节 本文研究的对象、材料来源、目的、重点、方法和工具 | 第16-19页 |
一、研究对象、材料来源 | 第16-17页 |
二、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三、研究重点 | 第18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五、研究工具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现代汉语词典》“形容”义类词目的考察 | 第19-33页 |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词典》“形容”义类词目的词长 | 第19-23页 |
一、《现汉》“形容”义类词目的词长特征 | 第19-21页 |
二、以四音节为绝对优势词长的特征与“形容”释义的联系 | 第21-23页 |
第二节 《现代汉语词典》“形容”义类词目的词类 | 第23-28页 |
一、形容词与“形容”义类的关系 | 第23-24页 |
二、《现汉》“形容”义类词目的词类总体概况 | 第24-25页 |
三、分析考察结果及其有关探讨 | 第25-28页 |
第三节 《现代汉语词典》“形容”义类词目的语法结构 | 第28-33页 |
一、《现汉》“形容”义类词目的语法结构的总体分布 | 第28-30页 |
二、联合式结构、附加式结构、单纯词的内部分析 | 第30-33页 |
第三章 《现代汉语词典》“形容”义类的释义研究 | 第33-55页 |
第一节 《现代汉语词典》“形容”义类释义的总体研究 | 第33-40页 |
一、本义的考察 | 第33-36页 |
二、《现汉》“形容”义类的义项总计和括注 | 第36页 |
三、与《现规》释义的异同比较 | 第36-40页 |
第二节 “形容”义类拟声词、ABB 式状态形容词和“…然”式词语的释义研究 | 第40-50页 |
一、义素及义素分析法 | 第40-41页 |
二、拟声词的释义研究 | 第41-44页 |
三、ABB 式状态形容词的释义研究 | 第44-48页 |
四、“…然”式词语的释义研究 | 第48-50页 |
第三节 “形容”义类语素表义特点研究 | 第50-55页 |
一、词义与语素义的关系及有关研究 | 第50页 |
二、词义构成成分分析法 | 第50-51页 |
三、《现汉》“形容”义类的语素的表义特点 | 第51-55页 |
第四章 《现代汉语词典》“形容”义类的认知心理研究 | 第55-69页 |
第一节 认知语义学与《现代汉语词典》“形容”义类释义转义特点的认知研究 | 第55-60页 |
一、认知语义学及隐喻观概述 | 第55-58页 |
二、《现汉》“形容”义类释义转义的认知研究 | 第58-60页 |
第二节 《现代汉语词典》“形容”义类释义模式的心理研究 | 第60-69页 |
一、范畴化——《现汉》“形容”义类部分释义使用统一释义模式的心理机制 | 第60-63页 |
二、心理词典论和《现汉》“形容”义类释义范畴化的不足 | 第63-65页 |
三、词典释义的意象图式和括注、ABB 状态形容词附加义的释义心理机制 | 第65-69页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后 记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