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12页 |
·选题意义和研究的重要性 | 第9页 |
·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主要思路和框架安排 | 第10-11页 |
·创新点 | 第11页 |
·难点 | 第11-12页 |
第一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概述 | 第12-19页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构建的时代背景 | 第12-14页 |
·东盟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 第14-17页 |
·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理论基础 | 第19-24页 |
·穆勒的相互需求理论和马歇尔的相互需求曲线 | 第19-20页 |
·关税同盟理论与自由贸易区 | 第20-22页 |
·梯度转移理论对自由贸易区形成的影响 | 第22-24页 |
第三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条件背景和效能发挥 | 第24-36页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背景 | 第24-31页 |
·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效能发挥 | 第31-36页 |
第四章 中国与东盟10+1 的具体合作框架以及构建方法 | 第36-57页 |
·中国——东盟10+1 自由贸易区的框架和内容 | 第36-38页 |
·中国——东盟10+1 自由贸易区的构建方法 | 第38-42页 |
·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引导 | 第42-44页 |
·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国别战略 | 第44-46页 |
·中国——东盟10+1 自由贸易区构建的难点 | 第46-51页 |
·旧雁行模式与后雁行时代的新雁阵模式 | 第51-57页 |
第五章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的绩效分析 | 第57-63页 |
·中国与东盟国家区内贸易的变化情况 | 第57-58页 |
·产业内指标的内容和计算方法 | 第58-60页 |
·联系产业内贸易和建立自由贸易区的调整成本 | 第60-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7-68页 |
附录A:中国和东盟区内贸易的产业内贸易指标计算过程 | 第68-69页 |
附录 B GLi1993 和 GLi2003 的计算过程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