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前言 | 第8-18页 |
第1节 选题的缘由、问题的陈述与研究的意义 | 第8-10页 |
第2节 国内外关于本课题的相关研究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0-16页 |
第3节 研究的设计思路、方法、内容与创新之处 | 第16-18页 |
第1章 从惑到识:数学教育的新视界 | 第18-49页 |
第1节 关于“惑”与“识”的基本认识 | 第18-21页 |
第2节 过程维度和缄默维度的“从惑到识” | 第21-29页 |
第3节 数学教学中“从惑到识”原理的理论基础 | 第29-41页 |
第4节 数学教学中学生“从惑到识”过程的价值分析 | 第41-49页 |
第2章 数学教学中学生认识的起源:生惑 | 第49-61页 |
第1节 数学教学中学生认识的发生根源:惑境 | 第49-54页 |
第2节 数学教学中学生认识的发生条件 | 第54-57页 |
第3节 诱惑:引发一些可以驾驭的认知冲突引导主体初步参与 | 第57-61页 |
第3章 数学教学中学生认识的发生:积学 | 第61-78页 |
第1节 数学教学中认识发生的方式与途径:积极学习与蓄积观念 | 第61-68页 |
第2节 数学教学中认识发生的活动机制:建构学生主体活动 | 第68-72页 |
第3节 解惑求识之道:先猜后证 | 第72-74页 |
第4节 导学:开展个体探究引导主体充分参与 | 第74-78页 |
第4章 数学教学中学生认识的形成:致知 | 第78-86页 |
第1节 致知观 | 第78-80页 |
第2节 致知的特征 | 第80-81页 |
第3节 致知求识之道:直觉、推断与洞察 | 第81-83页 |
第4节 启知:探知学生水平引导主体深入参与 | 第83-86页 |
第5章 数学教学中学生认识的发展:增识 | 第86-106页 |
第1节 增识的基础 | 第86-92页 |
第2节 增识的机制 | 第92-98页 |
第3节 识的层次 | 第98-103页 |
第4节 发识:发表师生的见识引导主体综合参与 | 第103-106页 |
第6章 尚识的数学教育 | 第106-150页 |
第1节 识的现状调查 | 第107-115页 |
第2节 影响学生识的形成的因素分析 | 第115-118页 |
第3节 数学教育贵在尚识 | 第118-132页 |
第4节 尚识的数学教学案例及其分析 | 第132-143页 |
第5节 让鲜活的思想在数学课堂中流淌 | 第143-150页 |
第7章 数学教师的教学认识从惑到识 | 第150-166页 |
第1节 数学教师的解惑艺术与教学境界 | 第150-154页 |
第2节 基于“二重原理”的数学课的研究框架 | 第154-160页 |
第3节 教师对数学教学的认识“从惑到识” | 第160-166页 |
参考文献 | 第166-179页 |
附录1 | 第179-182页 |
附录2 | 第182-183页 |
后记 | 第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