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3页 |
图表目录 | 第13-16页 |
第一部分 研究综述与问题提出 | 第16-71页 |
1 引言 | 第16页 |
2 什么是心理理论 | 第16-17页 |
3 心理理论研究的基本范式 | 第17-20页 |
4 心理理论发展的理论解释 | 第20-25页 |
·理论论 | 第20-21页 |
·模块论 | 第21-22页 |
·模拟论 | 第22-23页 |
·RR模型对心理理论发展的解释 | 第23-24页 |
·匹配理论 | 第24-25页 |
5 儿童早期心理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影响因素——社会交往 | 第25-63页 |
·儿童早期在家庭中的社会交往经验与心理理论发展 | 第26-48页 |
·儿童与同伴之间的社会交往经验与心理理论发展 | 第48-63页 |
6 国内对心理理论、同伴交往及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 | 第63-66页 |
·心理理论的研究 | 第63-64页 |
·同伴交往的研究 | 第64-65页 |
·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研究 | 第65-66页 |
7 研究问题的形成及本研究的整体思路 | 第66-71页 |
·已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第66-67页 |
·本研究的目标 | 第67-68页 |
·本研究的基本假设 | 第68页 |
·本研究方法学的思考 | 第68-71页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第71-171页 |
研究一 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之间否存在某种关系——多个角度的探讨 | 第71-111页 |
实验一 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静态研究 | 第71-89页 |
1 被试 | 第71-72页 |
2 研究工具和程序 | 第72-76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6-85页 |
4 讨论 | 第85-88页 |
5 结论 | 第88-89页 |
实验二 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关系的动态研究 | 第89-111页 |
1 被试 | 第89页 |
2 研究工具和程序 | 第89-92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92-105页 |
4 讨论 | 第105-110页 |
5 结论 | 第110-111页 |
研究二 心理理论对同伴交往发展的影响 | 第111-143页 |
实验一 心理理论的训练 | 第111-128页 |
1 被试 | 第114-115页 |
2 研究工具和程序 | 第115-12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21-123页 |
4 讨论 | 第123-127页 |
5 结论 | 第127-128页 |
实验二 心理理论对同伴交往的影响 | 第128-143页 |
1 被试 | 第128页 |
2 研究工具和程序 | 第128-1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29-139页 |
4 讨论 | 第139-142页 |
5 结论 | 第142-143页 |
研究三 同伴交往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影响的研究——基于实验和实践的证据 | 第143-171页 |
实验一 同伴“交往”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影响的研究——来自实验情境的证据 | 第143-164页 |
1 被试 | 第143-147页 |
2 研究工具和程序 | 第147-15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50-153页 |
4 讨论 | 第153-163页 |
5 结论 | 第163-164页 |
实验二 同龄交往和混龄交往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影响的比较研究——来自实践的证据 | 第164-171页 |
1 被试 | 第164页 |
2 研究工具和实施过程 | 第164-16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165-167页 |
4 讨论 | 第167-170页 |
5 结论 | 第170-171页 |
第三部分 综合讨论 | 第171-183页 |
1 本研究需要明确的几个问题 | 第171-174页 |
2 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之间的关系 | 第174-176页 |
3 心理理论对幼儿同伴交往影响的因果方向 | 第176-179页 |
4 同伴交往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 第179-183页 |
第四部分 结论、教育建议及未来展望 | 第183-198页 |
1 结论 | 第183-186页 |
·幼儿心理理论与同伴交往之间的关系 | 第183-184页 |
·心理理论对幼儿同伴交往的影响 | 第184-185页 |
·同伴交往对幼儿心理理论发展的影响 | 第185-186页 |
2 本研究对学前教育的建议与启示 | 第186-196页 |
3 未来展望 | 第196-198页 |
结束语 | 第198-199页 |
参考文献 | 第199-213页 |
后记 | 第213-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