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前言 | 第9-21页 |
·农药残留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及其检测 | 第9-12页 |
·农药和农药残留 | 第9页 |
·食品中农药污染的来源与途径 | 第9-10页 |
·直接污染 | 第9-10页 |
·间接污染 | 第10页 |
·由食物链和生物富集作用造成食品污染 | 第10页 |
·意外事故造成的食品污染 | 第10页 |
·食品中农药残留毒性与限量 | 第10-11页 |
·残留农药的毒性与危害 | 第11页 |
·食品中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 第11页 |
·控制食品中农药残留的措施 | 第11-12页 |
·当今国际上先进的农药残留分析技术 | 第12-15页 |
·先进的提取净化方法 | 第12-13页 |
·固相萃取技术 | 第12-13页 |
·吹扫蒸馏技术 | 第13页 |
·超临界流体提取 | 第13页 |
·免疫亲和色谱柱 | 第13页 |
·先进的分析技术 | 第13-15页 |
·直接光谱分析技术 | 第13-14页 |
·毛细管电泳 | 第14页 |
·超临界流体色谱技术 | 第14页 |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 | 第14页 |
·免疫分析法 | 第14-15页 |
·农药残留的酶联免疫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第15-19页 |
·基本原理 | 第15页 |
·技术环节 | 第15-17页 |
·半抗原的准备 | 第15-16页 |
·人工免疫抗原的合成 | 第16-17页 |
·农药抗体的制备 | 第17页 |
·ELISA方法的选择 | 第17-18页 |
·方法选择 | 第17-18页 |
·最适实验条件的选择和注意要点 | 第18页 |
·目前研究开发现状 | 第18-19页 |
·本论文研究的对象和主要内容 | 第19-21页 |
·硫丹简介 | 第19页 |
·硫丹常用检测方法介绍 | 第19-20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9页 |
·实验材料 | 第21-23页 |
·试剂 | 第21-22页 |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待测样品 | 第22页 |
·主要溶液的配制 | 第22-23页 |
·实验方法 | 第23-29页 |
·样品前处理 | 第23-24页 |
·样品制备 | 第23页 |
·提取 | 第23-24页 |
·净化 | 第24页 |
·人工免疫抗原的制备 | 第24-25页 |
·酶标抗原的制备 | 第25页 |
·抗体的制备与纯化 | 第25-26页 |
·制备 | 第25-26页 |
·纯化 | 第26页 |
·抗体浓度的测定 | 第26页 |
·抗血清效价的测定 | 第26-27页 |
·ELISA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27页 |
·ELISA操作步骤 | 第27页 |
·板式ELISA | 第27页 |
·管式ELISA | 第27页 |
·硫丹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27页 |
·特异性实验 | 第27页 |
·稳定性实验 | 第27-28页 |
·酶标抗原稳定性实验 | 第27-28页 |
·包被抗体稳定性实验 | 第28页 |
·样品基质影响考察实验 | 第28页 |
·气相色谱测定 | 第28页 |
·测定条件 | 第28页 |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8页 |
·样品添加回收实验 | 第28页 |
·ELISA方法的验证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29-56页 |
·抗血清效价的测定 | 第29-30页 |
·酶标抗原的优化 | 第30-31页 |
·硫丹标准曲线的建立 | 第31-32页 |
·检测限 | 第31页 |
·精密度 | 第31-32页 |
·准确度 | 第32页 |
·特异性的考察 | 第32页 |
·酶标抗原及包被抗体的稳定性实验结果 | 第32-33页 |
·ELISA反应时间对结果的影响 | 第33-34页 |
·混合酶标对ELISA结果的影响 | 第34-35页 |
·冻干抗体ELISA实验 | 第35-36页 |
·样品基质对ELISA分析的影响 | 第36-39页 |
·不同提取方法的比较 | 第39-42页 |
·板式ELISA与管式ELISA测定结果相关性的研究 | 第42-44页 |
·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44-45页 |
·检出限测定 | 第45页 |
·提取条件的选择 | 第45-46页 |
·净化条件的选择 | 第46-47页 |
·三种净化方法的比较 | 第47-54页 |
·层析柱法 | 第47-49页 |
·固相萃取法 | 第49-51页 |
·活性炭滤纸净化法 | 第51-54页 |
·三种净化方法回收率的比较 | 第54页 |
·操作过程对回收率的影响 | 第54页 |
·硫丹ELISA与GC分析结果的比较 | 第54-56页 |
4 结论 | 第56-57页 |
5 展望 | 第57-58页 |
6 致谢 | 第58-59页 |
7 参考文献 | 第59-66页 |
8 论文发表情况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