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思路及工作理念 | 第1-8页 |
| 中文摘要 | 第8-11页 |
| 英文摘要 | 第11-15页 |
| 缩略语 | 第15-16页 |
| 综述一中药治疗脑缺血作用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 第16-23页 |
| 综述二基因芯片技术在医药研究中的应用(综述) | 第23-30页 |
| 前言 | 第30-33页 |
| 技术路线 | 第33-35页 |
| 第一部分清开灵组分配伍分析与药效评价 | 第35-60页 |
| 引言 | 第35-36页 |
| 第一单元清开灵组分及其配伍治疗脑缺血大鼠药效评价研究 | 第36-50页 |
| 1线栓法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制备 | 第36页 |
| 2动物模型和研究时期的选择 | 第36页 |
| 3给药方式及途径 | 第36页 |
| 4评价方法 | 第36-38页 |
| 5统计学处理 | 第38页 |
| 6实验结果 | 第38-40页 |
| 附图 | 第40-50页 |
| 第二单元功能成像技术在清开灵组分治疗脑缺血大鼠药效评价研究中的应用 | 第50-53页 |
| 引言 | 第50-51页 |
| 1研究对象 | 第51页 |
| 2检查方法和参数 | 第51页 |
| 3实验结果 | 第51-53页 |
| 第一部分小结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 附图 | 第55-60页 |
| 第二部分脑缺血芯片制各与评价 | 第60-86页 |
| 引言 | 第60-61页 |
| 第一单元芯片制备中靶基因选择的理论根据和现实意义 | 第61-64页 |
| 第二单元靶基因选择及脑缺血芯片制备 | 第64-66页 |
| 1目的基因的选择 | 第64页 |
| 2目的基因的克隆与纯化 | 第64页 |
| 3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64-65页 |
| 4点样制备芯片 | 第65-66页 |
| 第三单元芯片杂交实验及数据采集 | 第66-72页 |
| 1芯片杂交实验设计 | 第66页 |
| 2样本的制备与荧光标记 | 第66-68页 |
| 3芯片杂交 | 第68-69页 |
| 4洗片及图像的获取 | 第69页 |
| 5芯片的数据采集 | 第69页 |
| 6数据的预处理-数据的标准化与校正 | 第69-70页 |
| 7实验结果 | 第70-72页 |
| 第四单元芯片技术平台评定及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 | 第72-82页 |
| 1指纹图谱计算方法对基因芯片组间与组内相似度的评价 | 第72-75页 |
| 2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eal-timePCR)对差异表达基因的验证 | 第75-78页 |
| 3蛋白印迹法对鼠脑内相关蛋白MAPK与CREB的测定 | 第78-82页 |
| 第二部分小结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 第三部分基因芯片实验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86-141页 |
| 第一单元基因的功能分类分析 | 第86-93页 |
| 第二单元基因系统聚类分析 | 第93-95页 |
| 第三单元从差异表达基因的个性与共性分析评判其作用机制的异同 | 第95-97页 |
| 附表单一组分治疗组差异表达基因表 | 第97-99页 |
| 讨论 | 第99-133页 |
| 1对于清开灵组分及其配伍用于神经脑保护作用疗效的综合评价 | 第99-105页 |
| 2脑缺血芯片技术平台评定 | 第105-106页 |
| 3芯片实验数据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106-108页 |
| 4全方和单方治疗后差异表达基因权衡中药疗效利弊的特色和优势分析 | 第108-133页 |
| 4.1从B、C、B+C(ZD)看中药的减毒增效机制 | 第109-118页 |
| 4.2从A、B、C、D单方与全方(G)看中药配伍启动新信号转导途径的机制 | 第118-130页 |
| 4.3从Ras-MAPK途径看组分配伍优势 | 第130-1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3-140页 |
| 小结 | 第140-141页 |
| 创新点 | 第141-142页 |
| 简历及博士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 第142-143页 |
| 致谢 | 第143-144页 |
| 附录 | 第144-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