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网络生产力 | 第1-27页 |
第一节 网络经济的兴起与发展 | 第8-14页 |
一、网络革命带来了网络经济 | 第9-13页 |
二、网络经济的含义及其特征 | 第13-14页 |
第二节 网络生产力构成网络经济的物质基础 | 第14-18页 |
一、网络生产力的产生 | 第14-16页 |
二、网络生产力的内涵 | 第16-17页 |
三、网络生产力构成网络经济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主体 | 第17-18页 |
第三节 网络生产力赋予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新启迪 | 第18-27页 |
一、网络生产力的实体性要素层次 | 第18-22页 |
(一) 劳动者软劳动要素的突出化 | 第18-20页 |
(二) 劳动资料的网络化 | 第20-21页 |
(三) 劳动对象的信息化 | 第21-22页 |
二、网络生产力的渗透性因素层次 | 第22-25页 |
(一) 科技的支撑性作用 | 第22-24页 |
(二) 教育的基础性功能 | 第24-25页 |
三、网络生产力的组合性因素层次 | 第25-27页 |
(一) 管理的生产力属性 | 第25页 |
(二) “管理也是第一生产力”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网络生产力条件下应特别重视人力资源开发 | 第27-48页 |
第一节 网络生产力条件下人力资源的素质要求 | 第27-34页 |
一、网络生产力发展要求高素质的人力资源 | 第27-28页 |
二、网络生产力条件下的人力资源素质结构 | 第28-34页 |
第二节 网络生产力条件下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 第34-39页 |
一、人力资源开发的定义及特点 | 第34-36页 |
二、人力资源开发的战略性价值 | 第36-39页 |
第三节 网络生产力条件下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 | 第39-44页 |
一、国民总体文化科技素质较低 | 第39-40页 |
二、人才资源数量不足及分布不合理问题突出 | 第40-41页 |
三、劳动力结构失衡 | 第41-42页 |
四、人力和人才资源开发与使用的有效保障机制缺乏 | 第42-44页 |
第四节 网络生产力条件下人力资源开发的新趋势 | 第44-48页 |
一、人力资源开发升华人对自身价值的认识 | 第44页 |
二、人力资源开发终身化 | 第44-45页 |
三、更加注重劳动者情商的开发 | 第45-46页 |
四、由单一型人才开发转向复合型人才开发 | 第46-47页 |
五、人力资源开发途径与方法的日益网络化 | 第47页 |
六、具有时代特征的高素质各类网络人才成为开发的重点 | 第47-48页 |
第三章 网络生产力条件下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思路 | 第48-61页 |
第一节 营造良好的人力资源开发氛围 | 第48-51页 |
一、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 | 第48-49页 |
二、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 第49-51页 |
第二节 构筑全程开发人力资源的终身教育体系 | 第51-53页 |
一、实施素质教育以培养创新人才 | 第51-52页 |
二、用终身教育的理念统筹各级各类教育 | 第52-53页 |
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远程网络教育 | 第53页 |
第三节 优化人力资源开发结构 | 第53-56页 |
一、实现人力资源开发途径的多元化 | 第53-54页 |
二、实现人力资源开发目标的具体化 | 第54-55页 |
三、实现人才资源配置格局的市场化 | 第55-56页 |
第四节 构建人才和人力资源开发的完善机制 | 第56-61页 |
一、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用人机制 | 第56-57页 |
二、建立和完善有效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 | 第57-58页 |
三、建立和完善有效的科技人才创新利益机制 | 第58-61页 |
结语 | 第61-62页 |
引文注释 | 第62-6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4-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