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12页 |
第一章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综述 | 第12-20页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2-16页 |
·素质教育的要求 | 第12页 |
·物理课程改革的要求 | 第12-13页 |
·课程的教学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13-16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6-17页 |
·课题的提出及研究的意义 | 第16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的基本方法 | 第17页 |
·问题研究的现状 | 第17-20页 |
·教学设计模式的发展趋势 | 第17-18页 |
·国内外研究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概况及发展趋势 | 第18-20页 |
第二章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相关理论概述 | 第20-32页 |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产生与发展 | 第20-21页 |
·支架的定义 | 第20页 |
·支架式教学的概念界定 | 第20-21页 |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21-24页 |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24-25页 |
·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 第25-28页 |
·搭建支架——确定目标 | 第26页 |
·进入情境——分析问题 | 第26-27页 |
·独立探索——集思广义 | 第27页 |
·协作学习——完成建构 | 第27-28页 |
·效果评价——能力的检测 | 第28页 |
·支架式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的关键点 | 第28-30页 |
·准确把握支架的内涵 | 第28-29页 |
·支架的搭建必须基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 第29页 |
·师生的角色定位 | 第29-30页 |
·支架的调整与渐退 | 第30页 |
·支架式教学的基本优势 | 第30-32页 |
·更新教学理念,转变学习方式 | 第30页 |
·转变教师的角色,建立民主师生关系 | 第30-31页 |
·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 第31-32页 |
第三章 支架式物理教学设计 | 第32-43页 |
·支架式物理教学设计概述 | 第32-33页 |
·教学设计的定义 | 第32页 |
·新课程下物理教学设计的定义 | 第32-33页 |
·新课程下物理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 | 第33-35页 |
·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 第33-34页 |
·教学设计“情境化”原则 | 第34页 |
·支架符合适时性、动态性原则 | 第34-35页 |
·支架式物理教学设计的基本过程 | 第35-38页 |
·任务分析 | 第35页 |
·教学目标设计 | 第35-36页 |
·教学内容与情境设计 | 第36-37页 |
·协作学习的活动设计 | 第37-38页 |
·教学评价与反思设计 | 第38页 |
·支架式物理教学设计中学习支架的搭建形式 | 第38-43页 |
·范例支架 | 第39页 |
·问题支架 | 第39页 |
·建议支架 | 第39-40页 |
·工具支架 | 第40页 |
·思维导图支架 | 第40-41页 |
·实验支架 | 第41-43页 |
第四章 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一物理教学实践研究 | 第43-61页 |
·支架式物理教学实践研究的背景 | 第43页 |
·实验研究目的 | 第43页 |
·实验研究的内容 | 第43页 |
·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43-58页 |
·实践研究对象 | 第43-44页 |
·实验教材 | 第44页 |
·测试材料 | 第44-45页 |
·实验过程 | 第45-58页 |
·支架式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习物理能力的研究结果与讨论 | 第58-60页 |
·物理学习兴趣调查结果分析 | 第58-59页 |
·实验班与对照班阶段考试成绩数据统计分析 | 第59-60页 |
·实验结论 | 第60-6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1-62页 |
·支架式教学模式教学总结 | 第61页 |
·对支架式教学模式研究的展望 | 第61-62页 |
附录 | 第62-65页 |
附录 1.关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问题的调查问卷 | 第62-63页 |
附录 2.关于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问卷调查 | 第63-64页 |
附录 3. 物理学习兴趣水平问卷调查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