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4页 |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与意义 | 第14-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4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4-16页 |
·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现实意义 | 第15-16页 |
第二章 研究方法及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研究的方法 | 第16页 |
·文献资料研究法 | 第16页 |
·案例研究法 | 第16页 |
·经验总结法 | 第16页 |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16-20页 |
·奥苏伯尔理论 | 第16-17页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第17-18页 |
·维果茨基理论 | 第18-19页 |
·当代情感教育理论与思想 | 第19-20页 |
第三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及教学策略概述 | 第20-27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教学策略的概念界定 | 第24-25页 |
·教学策略的分类 | 第25页 |
·一种常用的数学概念教学模式 | 第25-27页 |
第四章 调查与分析 | 第27-33页 |
·教学过程 | 第28-30页 |
·交流与回馈 | 第30页 |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 | 第30-31页 |
·本案例课堂教学的特点 | 第31-32页 |
·反思 | 第32-33页 |
第五章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策略 | 第33-72页 |
·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 | 第33-37页 |
·建构主义理论应用 | 第33页 |
·最近概念引入新概念 | 第33页 |
·情境中的问题 | 第33页 |
·几种不同类型的问题情景 | 第33-37页 |
·不同概念类型应对策略 | 第37-43页 |
·复杂概念 | 第37-40页 |
·简单概念 | 第40-41页 |
·抽象概念 | 第41页 |
·直观概念 | 第41-42页 |
·平行概念 | 第42页 |
·易混淆的概念 | 第42-43页 |
·关联概念 | 第43页 |
·掌握具有包摄性的数学概念策略 | 第43-51页 |
·理论依据 | 第43-44页 |
·数学整体的构成形式有其自己的特点 | 第44页 |
·案例 | 第44-51页 |
·数学概念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策略 | 第51-58页 |
·数学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51-52页 |
·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 第52页 |
·高中数学情感教学模式的实验报告 | 第52-58页 |
·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策略 | 第58-6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58页 |
·理论的追溯 | 第58-59页 |
·模式的构建 | 第59-60页 |
·课例“求三棱锥的体积” | 第60-61页 |
·教学设计说明 | 第61页 |
·实验公开课反馈 | 第61页 |
·研究实验预期阶段性的成果 | 第61页 |
·概念图提升数学概念理解策略 | 第61-72页 |
·指导学生概念图策略 | 第61-62页 |
·概念图相关理论 | 第62页 |
·实际操作 | 第62-65页 |
·基本不等式案例及思维导图 | 第65-7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6页 |
·总结 | 第72-75页 |
·巧妙地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第72页 |
·创设质疑情境,变“机械接受”为“主动探究” | 第72-73页 |
·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对不同概念采用不同的教学 | 第73页 |
·先行组织者在学生的学习迁移中起到了纽带作用和促进作用 | 第73页 |
·情感教学策略在数学概念教学实践中的用 | 第73-74页 |
·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学生的数学概念学习赋予了新的生命价值 | 第74页 |
·概念课教学按以上几种教学策略去实施效果显著 | 第74-75页 |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75页 |
·未来研究的展望 | 第75-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