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导论 | 第12-22页 |
一、选题的意义价值与作用 | 第12-13页 |
二、学术史综述 | 第13-16页 |
三、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6-19页 |
四、相关界定 | 第19-22页 |
一、匪祸成因研究(一)——自然环境与文化根源 | 第22-28页 |
(一) 有利的地理条件 | 第22-25页 |
1、地形条件 | 第22-24页 |
(1) 深山高崮 | 第22-23页 |
(2) 水道海域 | 第23-24页 |
2、地域条件 | 第24-25页 |
(1) “三不管地带的存在” | 第24页 |
(2) 流匪易来 | 第24-25页 |
3、植被条件 | 第25页 |
(二) 文化根源 | 第25-28页 |
1、《水浒传》的历史传承 | 第25-26页 |
2、落后的教育 | 第26-28页 |
二、土匪成因研究(二)——政治、军事环境及其他社会性因素 | 第28-42页 |
(一) 政治军事原因 | 第28-30页 |
1、吏治腐败 | 第28页 |
2、官方无力剿匪 | 第28-29页 |
3、法律习惯与官僚体制 | 第29-30页 |
(二) 军阀为患 | 第30-36页 |
1、战乱殃民 | 第30-32页 |
2、兵流为匪 | 第32-33页 |
3、匪变为兵 | 第33-34页 |
4、兵匪互通 | 第34-35页 |
5、充足的武器来源 | 第35-36页 |
(三) 社会性因素 | 第36-42页 |
1、酒精的作用 | 第36-37页 |
2、鸦片的作用 | 第37-39页 |
3、不合理的婚姻结构 | 第39页 |
4、人口因素 | 第39-42页 |
三、匪祸成因研究(三)——自然灾害与匪祸对民众生存环境的破坏 | 第42-51页 |
(一) 严酷的自然灾害 | 第42-46页 |
1、水灾 | 第42-44页 |
2、旱灾 | 第44页 |
3、蝗灾及其他 | 第44-45页 |
4、灾后赈济无力 | 第45-46页 |
(二) 惨烈的匪患 | 第46-51页 |
1、土匪掠夺使大批农民失去生存资源 | 第46页 |
2、土匪的残杀行为使农村丧失了大量的劳动力 | 第46-49页 |
3、土匪活动使经济难以正常发展 | 第49-51页 |
四、外国势力与山东土匪 | 第51-58页 |
(一) 西方势力与土匪的关系 | 第51-55页 |
1、传教士与土匪 | 第51-52页 |
(1) 传教士的善举及其土匪入教 | 第51页 |
(2) 教会对土匪的庇护 | 第51-52页 |
2、归国华工沦为土匪 | 第52-53页 |
3、绑架洋票 | 第53-55页 |
(1) 洋票的价值 | 第53-54页 |
(2) 著名的洋票劫案 | 第54-55页 |
(二) 日本与山东土匪 | 第55-58页 |
1、日本对山东土匪的支持 | 第55-56页 |
(1) 武器支持 | 第55页 |
(2) 人员支持 | 第55-56页 |
(3) 庇护 | 第56页 |
2、日人对山东土匪的利用 | 第56-58页 |
(1) 青岛回归前的阴谋 | 第56页 |
(2) 临城案中的日本人 | 第56-57页 |
(3) 抗日战争中的土匪 | 第57-58页 |
五、山东政府与土匪 | 第58-64页 |
(一) 北京政府时期 | 第58-61页 |
1、张树元 | 第58页 |
2、田中玉 | 第58-59页 |
3、郑士琦 | 第59页 |
4、张宗昌 | 第59-61页 |
(二) 南京政府时期 | 第61-64页 |
1、韩复榘 | 第61-62页 |
2、沈鸿烈及其他 | 第62-64页 |
六、中国共产党与近代山东土匪 | 第64-72页 |
(一) 大革命时期 | 第64-65页 |
(二) 土地革命时期 | 第65-67页 |
(三) 抗日战争时期 | 第67-69页 |
(四) 解放战争之后 | 第69页 |
(五) 评价 | 第69-72页 |
1、消极影响 | 第70页 |
2、积极影响 | 第70-72页 |
结论 | 第72-75页 |
注释 | 第75-8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9-95页 |
后记 | 第95-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