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论文--中国经济论文--经济建设和发展论文

创建我国海洋科技产业城研究

1. 绪论第1-35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5-33页
  1.1.1 中华民族的未来取决于海洋第15-19页
  1.1.2 我国沿海城市的经济发展得益于海洋第19-23页
  1.1.3 开发海洋需要科学技术的强力支撑第23-30页
  1.1.4 创建海洋科技城是时代赋予青岛的历史使命第30-33页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第33-34页
 1.3 论文基本概念的界定第34-35页
  1.3.1 海洋科技第34页
  1.3.2 海洋产业或者海洋经济第34-35页
  1.3.3 海洋科技产业城第35页
2. 创建海洋科技产业城的理论渊源第35-56页
 2.1 科学城的基本概念第35-36页
 2.2 科学城的建设依据第36-37页
  2.2.1 国外大学城和工业区的启示第36-37页
  2.2.2 现代交通运输和通讯业与科学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第37页
 2.3 科学城的区位优势第37-38页
  2.3.1 鲜明的科技特征与性质第37-38页
  2.3.2 雄厚的智力资源第38页
  2.3.3 良好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第38页
  2.3.4 发达的交通运输和通讯条件第38页
 2.4 科学城的区位理论第38-41页
  2.4.1 早期个别科学城的区位第38页
  2.4.2 中期科学城的区位第38-39页
  2.4.3 成熟期的科学城第39页
  2.4.4 产业集聚区与地域形象的塑造第39-41页
 2.5 新产业区理论与青岛海洋科技产业城建设第41-46页
  2.5.1 区域经济的发展: 理论演讲第41-42页
  2.5.2 新产业区的概念、特征与类型第42-43页
  2.5.3 新产业区的形成与发展第43-45页
  2.5.4 新产业区理论视角第45-46页
 2.6 城市创新系统与海洋科技产业城建设第46-47页
 2.7 与海洋产业城建设相关的区域经济理论和开发模式第47-51页
  2.7.1 地域分工论第47-48页
  2.7.2 空间投资论第48页
  2.7.3 增长极模式第48-50页
  2.7.4 点轴开发模式第50-51页
  2.7.5 都市圈经济模式第51页
 2.8 政府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边界分析第51-55页
  2.8.1 硅谷悖论与模仿陷阱第51-52页
  2.8.2 成长困境与优惠双刃第52-53页
  2.8.3 政策租金与理性边界第53-54页
  2.8.4 产权诉求与创新动机第54-55页
 2.9 产业集成与海洋科技产业城建设第55-56页
3. 世界科学工业园区的比较借鉴第56-66页
 3.1 世界科学工业园区发展的历程和分布第56-57页
  3.1.1 科学园区的发展历程第56-57页
  3.1.2 全球科学工业园的地区分布第57页
 3.2 世界科学工业园区的基本类型第57-59页
  3.2.1 孵化器第57页
  3.2.2 科学城第57页
  3.2.3 科学园第57-58页
  3.2.4 科学工业园第58页
  3.2.5 高科技产业带第58页
  3.2.6 高科技产品出口加工区第58页
  3.2.7 技术城第58-59页
 3.3 世界各国产业集聚模式比较研究第59-61页
  3.3.1 市场主导型的产业集聚模式第59-60页
  3.3.2 政府扶持型的产业集聚模式第60-61页
  3.3.3 计划型的产业集聚模式第61页
 3.4 世界科学工业园区的管理体制第61-62页
  3.4.1 政府主导型第61页
  3.4.2 大学管理型第61页
  3.4.3 公司运营型第61页
  3.4.4 基金管理型第61-62页
 3.5 世界科学工业园的运行机制第62-64页
  3.5.1 “官、学、研”协办机制第62页
  3.5.2 多元融资机制第62-63页
  3.5.3 企业准入机制第63页
  3.5.4 要素流动机制第63页
  3.5.5 风险投资机制第63-64页
  3.5.6 创业孵化机制第64页
 3.6 世界科学工业园区的法规政策第64-66页
  3.6.1 制定统一政策第65页
  3.6.2 加强园区立法第65页
  3.6.3 提供财政支持第65页
  3.6.4 实行优惠政策第65-66页
4. 青岛市创建海洋科技产业城的优势条件与制约因素第66-85页
 4.1 优越的地理区位与悠久的海洋经济传统第66-75页
  4.1.1 地理区位优势十分明显第66-68页
  4.1.2 海洋科技教育独占鳌头第68-70页
  4.1.3 海洋产业与临海工业基础十分雄厚第70-73页
  4.1.4 海洋自然资源相对丰富第73-74页
  4.1.5 各级政府对创建海洋科技产业程已初步形成共识第74-75页
 4.2 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与良好的外部环境第75-78页
  4.2.1 经济全球性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发展趋势第75-76页
  4.2.2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为青岛融入世界经济提供了契机第76页
  4.2.3 举办奥运为青岛展现自我提供了平台第76-77页
  4.2.4 地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将推动青岛市的现代化进程第77-78页
 4.3 创建海洋科技产业城的制约因素第78-85页
  4.3.1 世界范围内的城市竞争日趋激烈第78-80页
  4.3.2 科研结构存在诸多失衡现象第80页
  4.3.3 海洋科技成果突出表现为“两低”现象第80-83页
  4.3.4 海洋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资金强度不够第83-84页
  4.3.5 海洋科技管理体制缺乏整和力和贯通力第84-85页
  4.3.6 社会支撑体系待完善第85页
5. 青岛海洋科技产业城建设的远景设想第85-116页
 5.1 海洋科技产业城的内涵、特征及其功能定位第85-92页
  5.1.1 海洋科技产业城的内涵第86页
  5.1.2 海洋科技产业城的特征第86-90页
  5.1.3 海洋科技产业城的功能定位第90-92页
 5.2 总体思路第92-100页
  5.2.1 指导思想第92-93页
  5.2.2 基本原则第93-97页
  5.2.3 基本思路第97-100页
 5.3 海洋科技产业城的发展目标第100-102页
  5.3.1 总体发展目标第100-101页
  5.3.2 阶段性发展目标第101-102页
 5.4 海洋科技产业城的建设指标第102-104页
  5.4.1 建设标准要全面第102-103页
  5.4.2 标准设定要量化第103页
  5.4.3 目标的实现要有阶段性第103-104页
 5.5 创建海洋科技产业城的基本设想第104-111页
  5.5.1 建立青岛海洋科技产业城创新系统第105-108页
  5.5.2 发展目标定位第108-109页
  5.5.3 政府应发挥主导作用的领域第109-110页
  5.5.4 以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依托第110页
  5.5.5 形成科技产业城各生产要素协同作用的创新网络第110页
  5.5.6 努力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文化环境第110-111页
  5.5.7 正确处理好与其它创城目标的关系第111页
 5.6 积极攻克重大海洋科技关键技术第111-116页
6. 构建青岛海洋科技产业城的基础框架第116-141页
 6.1 加快建立国家海洋科学研究中心第116-119页
 6.2 总体构想第119-122页
  6.2.1 定位第119-120页
  6.2.2 目标第120-121页
  6.2.3 任务第121-122页
 6.3 建设方案第122-123页
  6.3.1 组建方案第122-123页
  6.3.2 建设内容第123页
 6.4 组织结构和运行管理机制第123-125页
  6.4.1 机构设置第123-124页
  6.4.2 管理体制第124页
  6.4.3 运行机制第124-125页
 6.5 推进青岛国家海洋科技产业园建设第125-132页
  6.5.1 意义第125-127页
  6.5.2 功能与特点第127-128页
  6.5.3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第128-131页
  6.5.4 建设内容第131页
  6.5.5 投入及收入分配方式第131-132页
 6.6 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第132-141页
  6.6.1 目的意义第132-133页
  6.6.2 功能与定位第133-134页
  6.6.3 我国大学科技园发展的基本状况第134-138页
  6.6.4 青岛市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基本情况第138-139页
  6.6.5 加快青岛大学科技园建设的对策建议第139-141页
7. 海洋科技产业化运行机制研究第141-162页
 7.1 科技产业化第141-144页
  7.1.1 科技产业化的含义第141-142页
  7.1.2 科技产业化的原则第142页
  7.1.3 海洋科技产业化的实现途径第142-143页
  7.1.4 国外海洋科技产业化的两点启示第143-144页
 7.2 海洋科技必须走产业化之路第144-147页
 7.3 海洋科技向海洋产业转化的运行机制第147-153页
  7.3.1 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条件、机制与特点第148-150页
  7.3.2 海洋科技产业化的影响因素分析第150-151页
  7.3.3 海洋科技产业化的应用模式第151-153页
 7.4 海洋科研成果转化缓慢的原因与对策建议第153-162页
  7.4.1 主要原因第153-154页
  7.4.2 对策建议第154-162页
8. 创建青岛海洋科技产业城的战略重点与保障措施第162-190页
 8.1 战略重点第162-174页
  8.1.1 释放区位优势,培植优势海洋产业,实现海洋经济跨越式发展第162-170页
  8.1.2 加快海洋功能区划,为创城提供科学依据第170-171页
  8.1.3 抓好技术开发,突出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第171-172页
  8.1.4 促进高科技产业生长第172-173页
  8.1.5 建设科技型产业化基地第173页
  8.1.6 组建规模化的海洋产业集团第173-174页
 8.2 保障措施第174-187页
  8.2.1 增强海洋意识,努力经营好海洋科技资源第174-175页
  8.2.2 明确阐明创城的意义,争取获得国家支持第175-176页
  8.2.3 整合科技队伍,理顺管理体制第176-177页
  8.2.4 健全政策法规,搞好协调管理第177-178页
  8.2.5 拓展融资渠道,加大海洋开发的资金投入第178-180页
  8.2.6 加快“两园一区”建设,努力扶持海洋高新技术企业第180-182页
  8.2.7 积极培育技术市场,建立健全海洋科技服务体系第182-184页
  8.2.8 释放区位优势,实现优势海洋产业跨越式发展第184-185页
  8.2.9 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海洋合作第185-186页
  8.2.10 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整理,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第186-187页
 8.3 结语第187-190页
参考文献第190-195页
后记第195页

论文共19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人间词话》与《蕙风词话》比较
下一篇:近代山东土匪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