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序言 | 第1-18页 |
| 第一部分 基因芯片法测定中国人群P450 2C9基因多态性 | 第18-28页 |
| 1.摘要 | 第18页 |
| 2.前言 | 第18-19页 |
| 3.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19-23页 |
| ·药品与试剂 | 第19页 |
| ·实验仪器 | 第19-20页 |
| ·实验对象 | 第20页 |
| ·实验方法 | 第20-23页 |
| 4.实验结果 | 第23-26页 |
| ·匹配与错配探针信号强度比值的确定 | 第23-24页 |
| ·用基因芯片对169份DNA标本的基因分型结果 | 第24-25页 |
| ·直接测序法对DNA标本的基因分型 | 第25-26页 |
| 5.讨论 | 第26-27页 |
| 6.小结 | 第27-28页 |
| 第二部分 中国人群P450 2C9基因多态性对甲苯磺丁脲药代和药效动力学的影响 | 第28-45页 |
| 1.摘要 | 第28页 |
| 2.前言 | 第28-30页 |
| 3.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30-32页 |
| ·药品及试剂 | 第30页 |
| ·实验仪器 | 第30页 |
| ·实验对象 | 第30页 |
| ·实验方法 | 第30-32页 |
| 4.实验结果 | 第32-42页 |
| ·色谱行为 | 第32-34页 |
|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 第34-35页 |
| ·回收率 | 第35-36页 |
| ·精密度 | 第36-37页 |
| ·志愿者基本情况 | 第37页 |
| ·甲苯磺丁脲药代动力学 | 第37-41页 |
| ·甲苯磺丁脲药效动力学 | 第41-42页 |
| 5.讨论 | 第42-44页 |
| 6.小结 | 第44-45页 |
| 第三部分 中国人群P450 2C9基因多态性对格列美脲药代和药效动力学的影响 | 第45-75页 |
| 第一章 中国人群P450 2C9基因多态性对单次口服格列美脲药代和药效动力学的影响 | 第45-63页 |
| 1.摘要 | 第45页 |
| 2.前言 | 第45-47页 |
| 3.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7-49页 |
| ·药品及试剂 | 第47页 |
| ·实验仪器 | 第47页 |
| ·实验对象 | 第47-48页 |
| ·实验方法 | 第48-49页 |
| 4.实验结果 | 第49-60页 |
| ·色谱行为 | 第49-52页 |
|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 第52页 |
| ·回收率 | 第52-53页 |
| ·精密度 | 第53-54页 |
| ·稳定性 | 第54页 |
| ·志愿者基本情况 | 第54-55页 |
| ·单次口服格列美脲药代动力学 | 第55-57页 |
| ·单次口服格列美脲药效动力学 | 第57-58页 |
| ·单次口服甲苯磺丁脲和格列美脲药代动力学参数改变的比较 | 第58-60页 |
| 5.讨论 | 第60-61页 |
| 6.小结 | 第61-63页 |
| 第二章 中国人群P450 2C9基因多态性对连续口服格列美脲药代和药效动力学的影响 | 第63-75页 |
| 1.摘要 | 第63页 |
| 2.前言 | 第63-64页 |
| 3.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64-66页 |
| ·药品及试剂 | 第64-65页 |
| ·实验仪器 | 第65页 |
| ·实验对象 | 第65页 |
| ·实验方法 | 第65-66页 |
| 4.实验结果 | 第66-73页 |
| ·连续口服格列美脲药代动力学 | 第66-70页 |
| ·连续口服格列美脲药效动力学 | 第70-71页 |
| ·单次和连续口服格列美脲药代动力学参数改变的比较 | 第71-73页 |
| 5 讨论 | 第73-74页 |
| 6 小结 | 第74-75页 |
| 结论与创新 | 第75-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 综述 药物代谢酶细胞色素P450 2C9研究进展 | 第83-97页 |
| 综述 生物芯片技术及其在药物分子机制研究中应用前景 | 第97-107页 |
| 致谢 | 第107-108页 |
| 博士期间撰写文章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