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栎林单木生长模型系研究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35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研究背景 | 第15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 第16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33页 |
·单木生长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31页 |
·建立单木生长模型的方法 | 第16-18页 |
·生长量修正法 | 第17页 |
·生长分析法 | 第17页 |
·经验方程法 | 第17-18页 |
·直径生长模型 | 第18-23页 |
·树高曲线模型 | 第23-26页 |
·枯死模型 | 第26-27页 |
·林分进界模型 | 第27-31页 |
·单木生长模型系联合估计问题 | 第31页 |
·单木生长模型系统简介 | 第31-32页 |
·蒙古栎林的单木生长模型研究 | 第32-33页 |
·问题与发展趋势 | 第33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3-34页 |
·技术路线 | 第34-35页 |
第二章 研究地区概况和数据 | 第35-41页 |
·研究区概况 | 第35-38页 |
·地理位置 | 第35页 |
·地形地势 | 第35页 |
·土壤状况 | 第35页 |
·气候条件 | 第35-36页 |
·主要森林类型和植物种类 | 第36-37页 |
·经营历史与演变 | 第37-38页 |
·数据来源 | 第38页 |
·数据整理 | 第38-39页 |
·样地地主要林分因子统计 | 第39-41页 |
第三章 研究方法 | 第41-44页 |
·单木直径生长模型 | 第41页 |
·单木树高曲线模型 | 第41页 |
·林分单木枯死概率模型 | 第41页 |
·进界生长模型 | 第41-42页 |
·模型系联合估计 | 第42页 |
·模型评价和检验 | 第42-44页 |
第四章 单木直径生长模型 | 第44-53页 |
·数据 | 第44-45页 |
·模型的选择 | 第45-48页 |
·自变量筛选及参数估计 | 第48-49页 |
·模型拟合结果 | 第49-52页 |
·模型检验 | 第52-53页 |
第五章 树高曲线模型 | 第53-61页 |
·数据 | 第53-54页 |
·普通树高曲线模型 | 第54-57页 |
·模型的选择 | 第54页 |
·模型参数估计 | 第54页 |
·模型最终形式 | 第54-56页 |
·模型检验 | 第56-57页 |
·标准树高曲线模型 | 第57-59页 |
·模型的选择 | 第57页 |
·模型参数估计 | 第57页 |
·模型最终形式 | 第57-59页 |
·模型检验 | 第59页 |
·两类模型的比较 | 第59-61页 |
第六章 单木枯死模型 | 第61-68页 |
·数据 | 第61-62页 |
·模型的选择 | 第62页 |
·模型自变量的选择及参数估计 | 第62-64页 |
·模型检验 | 第64-65页 |
·研究结果 | 第65-68页 |
第七章 林分进界模型 | 第68-75页 |
·数据 | 第68-69页 |
·模型的选择 | 第69-70页 |
·林分进界概率模型选择 | 第69页 |
·进界株数模型选择 | 第69-70页 |
·模型自变量的选择及参数估计 | 第70页 |
·模型检验 | 第70-71页 |
·研究结果 | 第71-75页 |
·进界概率模型 | 第71-72页 |
·进界株数模型 | 第72-75页 |
第八章 单木直径生长和枯死模型联立方程组 | 第75-80页 |
·模型的选择及参数估计 | 第75-76页 |
·研究结果 | 第76-80页 |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 第87-88页 |
致谢 | 第88-89页 |
摘要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