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11页 |
| 0. 导论 | 第11-2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1-14页 |
| ·航空运输业的特征 | 第14-16页 |
| ·研究的视角 | 第16-17页 |
| ·航空运输业竞争行为的理论概述 | 第17-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论文结构、主要内容和创新点 | 第21-24页 |
| 1. 航空运输业的管制变迁 | 第24-36页 |
| ·美国对航空运输业的管制 | 第24-26页 |
| ·美国对航空运输业的放松管制 | 第26-29页 |
| ·我国航空运输业管制的历史回顾 | 第29-33页 |
| ·航空运输业的管理体制 | 第29-30页 |
| ·价格管制 | 第30-32页 |
| ·航线管制 | 第32-33页 |
| ·我国航空运输业的放松管制政策 | 第33-36页 |
| 2. 航空运输业的管制理论 | 第36-45页 |
| ·航空运输业的公共事业性 | 第36-38页 |
| ·过度竞争理论 | 第38-42页 |
| ·管制的经济学分析 | 第38-40页 |
| ·过度竞争理论 | 第40-42页 |
| ·利益集团理论、管制的捕获和保护理论 | 第42-45页 |
| 3. 航空运输业的放松管制理论 | 第45-67页 |
| ·完全竞争理论 | 第45-47页 |
| ·航空运输业资本投入的性质 | 第45-46页 |
| ·美国州内航空公司的绩效表现 | 第46-47页 |
| ·可竞争市场理论 | 第47-51页 |
| ·对可竞争性理论的评价 | 第51-54页 |
| ·交易费用理论 | 第54-62页 |
| ·交易费用范畴 | 第55-56页 |
| ·行为假设 | 第56-59页 |
| ·交易的特性 | 第59-62页 |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62-64页 |
| ·对交易费用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的评价 | 第64-67页 |
| 4. 放松管制后的竞争行为:一个分析框架 | 第67-79页 |
| ·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局限性 | 第67-68页 |
| ·本论文的分析框架 | 第68-79页 |
| ·竞争行为的表现 | 第68-74页 |
| ·竞争行为的内涵 | 第74-77页 |
| ·中美航空业比较分析的意义 | 第77-79页 |
| 5. 竞争行为一:行业内兼并 | 第79-97页 |
| ·美国航空运输业的行业内兼并 | 第79页 |
| ·兼并的理论分析 | 第79-84页 |
| ·兼并与市场势力 | 第79-83页 |
| ·市场势力和效率的替代 | 第83-84页 |
| ·航空运输业兼的竞争内涵 | 第84-92页 |
| ·信息成本 | 第84-89页 |
| ·委托—代理效应 | 第89-90页 |
| ·生产的不可分割性 | 第90-91页 |
| ·提高竞争对手成本 | 第91页 |
| ·对于掠夺性行为的反应 | 第91-92页 |
| ·我国民航业的重组 | 第92-97页 |
| 6. 竞争行为二:纵向网络一体化 | 第97-116页 |
| ·纵向一体化的理论分析 | 第97-100页 |
| ·代码共享 | 第100-106页 |
| ·代码共享的概念 | 第100页 |
| ·代码共享的竞争内涵 | 第100-103页 |
| ·代码共享对竞争的影响 | 第103-106页 |
| ·票务代理及刺激性代理费 | 第106-108页 |
| ·管制时期票务代理的概况 | 第106-107页 |
| ·票务市场的委托—代理关系 | 第107-108页 |
| ·计算机订座系统 | 第108-113页 |
| ·CRS系统的必要性 | 第108-109页 |
| ·CRS系统的竞争内涵 | 第109-111页 |
| ·CRS系统对竞争的影响 | 第111-113页 |
| ·我国航空运输企业的代码共享 | 第113-116页 |
| 7. 竞争行为三:构建枢纽辐射航线体系 | 第116-139页 |
| ·枢纽辐射航线体系的发展 | 第116-119页 |
| ·枢纽辐射航线体系的竞争内涵 | 第119-124页 |
| ·枢纽辐射航线体系的范围经济 | 第119-122页 |
| ·生产的不可分割性 | 第122-124页 |
| ·对于竞争性的阻碍 | 第124-125页 |
| ·对机场设备和起降时断的控制 | 第125-129页 |
| ·理论分析 | 第125-127页 |
| ·对进入的阻碍 | 第127-129页 |
| ·我国航空枢纽网络的构建 | 第129-132页 |
| ·案例分析:大陆航空公司从“最差”到“最佳”—枢纽运行的成功案例 | 第132-139页 |
| 8. 竞争行为四:形成多等级票价结构 | 第139-164页 |
| ·差别定价与航空市场细分 | 第139-142页 |
| ·差别定价的经济分析 | 第139-141页 |
| ·航空运输市场细分和差别定价的实现 | 第141-142页 |
| ·票价结构分析 | 第142-146页 |
| ·可竞争市场理论对票价结构的预测 | 第142-143页 |
| ·多等级票价结构的竞争内涵 | 第143-145页 |
| ·对航空市场可竞争性的阻碍 | 第145-146页 |
| ·常旅客计划 | 第146-154页 |
| ·航空公司选择模型 | 第146-152页 |
| ·常旅客计划对竞争的阻碍 | 第152-154页 |
| ·我国航空运输业的价格竞争 | 第154-164页 |
| ·我国民航机票价格的管制 | 第154-159页 |
| ·民航机票价格竞争的博弈模型 | 第159-161页 |
| ·卡特尔与价格竞争 | 第161-164页 |
| 9. 竞争行为五:航空公司的挤压行为 | 第164-176页 |
| ·挤压的经济分析 | 第164-167页 |
| ·哈佛学派 | 第164-165页 |
| ·芝加哥学派和可竞争市场理论 | 第165-166页 |
| ·交易费用理论 | 第166-167页 |
| ·航空运输业的挤压行为的竞争内涵 | 第167-172页 |
| ·挤压行为的界定 | 第167页 |
| ·在位航空公司的竞争优势 | 第167-169页 |
| ·在位航空公司的竞争策略 | 第169-172页 |
| ·挤压行为的竞争后果 | 第172-173页 |
| ·我国航空运输业的挤压行为 | 第173-176页 |
| 10. 本文的结论及对中国航空业的启示 | 第176-189页 |
| ·本文的结论 | 第176-180页 |
| ·放松管制后航空运输业的绩效表现 | 第176-177页 |
| ·航空运输业竞争行为的后果 | 第177页 |
| ·政策启示 | 第177-180页 |
| ·结论 | 第180页 |
| ·对我国航空运输业的政策建议 | 第180-189页 |
| ·我国航空运输政策对航空公司竞争行为的影响 | 第180-181页 |
| ·我国航空运输政策的目标和内容 | 第181-182页 |
| ·我国民航实行放松管制政策的基本条件 | 第182-185页 |
| ·我国民航实施放松管制的步骤 | 第185-186页 |
| ·我国民航放松管制政策成败的判断标准 | 第186-18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89-194页 |
| 后记 | 第194-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