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圆磨床在线检测系统软件设计
1 概论 | 第1-14页 |
1.1 国内外现状 | 第9-10页 |
1.2 意义 | 第10-11页 |
1.3 应用前景 | 第11-12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 | 第12-14页 |
2 外圆磨床在线检测系统检测原理和误差分析 | 第14-25页 |
2.1 检测原理 | 第14-18页 |
2.1.1 测量原理 | 第15-17页 |
2.1.2 测量方法 | 第17-18页 |
2.2 在线检测系统方案设计 | 第18-20页 |
2.3 误差分析 | 第20-23页 |
2.3.1 精度和误差 | 第20-21页 |
2.3.2 测量误差 | 第21-22页 |
2.3.2.1 力变形误差 | 第21-22页 |
2.3.2.2 检测系统仪器仪表误差 | 第22页 |
2.3.3 数学误差 | 第22页 |
2.3.4 环境误差 | 第22-23页 |
2.4 误差处理 | 第23-24页 |
2.4.1 软件误差补偿 | 第2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3 外圆磨床在线检测系统的硬件系统 | 第25-38页 |
3.1 光栅传感器 | 第25-29页 |
3.1.1 光栅的结构和原理 | 第25-27页 |
3.1.2 辨向原理和细分技术 | 第27-28页 |
3.1.3 本系统中的光栅传感器 | 第28-29页 |
3 .2 AT89C52 | 第29-30页 |
3.2.1 AT89C52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29页 |
3.2.2 AT89C52的功能 | 第29-30页 |
3.3 可编程定时器/计数器8253 | 第30-32页 |
3.3.1 8253简介 | 第30页 |
3.3.2 8253工作方式和控制字 | 第30-32页 |
3.3.3 本系统中8253的功能 | 第32页 |
3.4 可编程键盘、显示器接口8279 | 第32-36页 |
3.4.1 8279的内部结构及工作原理 | 第32-35页 |
3.4.2 8279的工作方式 | 第35-36页 |
3.5 X5045掉电保护芯片 | 第3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4 软件设计方法 | 第38-61页 |
4.1 系统的架构 | 第38页 |
4.2 模块化设计 | 第38-55页 |
4.2.1 主程序设计 | 第38-39页 |
4.2.2 初始化模块 | 第39-46页 |
4.2.2.1 89C52初始化子程序 | 第39页 |
4.2.2.2 8253初始化子程序 | 第39-41页 |
4.2.2.3 8279初始化子程序 | 第41-46页 |
4.2.2.4 掉电保护初始化子程序 | 第46页 |
4.2.3 数据采集模块 | 第46-48页 |
4.2.4 数据处理模块 | 第48-51页 |
4.2.4.1 位移计算模块 | 第48-49页 |
4.2.4.2 BCD译码模块 | 第49-51页 |
4.2.5 数据输出显示模块 | 第51-54页 |
4.2.5.1 查表子程序 | 第51-52页 |
4.2.5.2 8279显示子程序 | 第52-54页 |
4.2.6 键盘控制模块 | 第54-55页 |
4.3 稳定性 | 第55-59页 |
4.3.1 系统中的主要干扰 | 第56页 |
4.3.2 软件抗干扰 | 第56-59页 |
4.3.3 本系统采用的软件抗干扰技术 | 第59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5 在线检测系统软件的实验仿真系统的设计 | 第61-75页 |
5.1 开发语言的选择——C语言和汇编 | 第61-64页 |
5.2 开发工具的选择——KEIL C51 | 第64-67页 |
5.3 在线检测软件仿真系统的开发 | 第67-74页 |
5.3.1 仿真系统的组成 | 第67页 |
5.3.2 仿真系统与开发工具的集成 | 第67-70页 |
5.3.3 在线检测仿真系统的设计 | 第70-73页 |
5.3.4 在线检测仿真系统的实现 | 第73-74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6 实例与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80-81页 |
声明 | 第81-82页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