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晚唐古风诗人群体 | 第1-8页 |
第二章 晚唐古风诗人群体的形成 | 第8-15页 |
第一节 晚唐古风诗人群体形成的社会原因 | 第8-10页 |
第二节 晚唐古风诗人群体形成的文化背景 | 第10-15页 |
第三章 晚唐古风诗人的主题取向 | 第15-26页 |
一、 忧国忧民诗 | 第15-20页 |
二、 反战诗 | 第20-23页 |
三、 感怀诗 | 第23-26页 |
第四章 晚唐古风诗人的艺术追求 | 第26-35页 |
一、 根源社会真实,突出讽喻的批判精神 | 第26-27页 |
二、 偏重叙议结合,力求多样的表现形式 | 第27-28页 |
三、 比兴手法的出色运用 | 第28页 |
四、 对比映衬手法的广泛运用 | 第28-29页 |
五、 初具性格的人物形象 | 第29-30页 |
六、 语言通俗,平易浅近 | 第30-32页 |
七、 多做五古,体裁专一 | 第32-33页 |
八、 学古求闻,力求创新 | 第33-35页 |
第五章 古风诗人群体的影响 | 第35-41页 |
第一节 古风诗人群体在唐末的影响 | 第35-38页 |
第二节 古风诗人群体在后代的遗响 | 第38-41页 |
参考书目 | 第41-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