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前言 | 第1-8页 |
第二部分 关于我国劳参率的描述 | 第8-13页 |
第三部分 我国劳参率的特征分析 | 第13-33页 |
一、 关于女性劳参率的分析——兼论女性劳动力资源利用 | 第13-19页 |
(一) 关于女性人口劳参率变化状况 | 第13-16页 |
(二) 女性在业人口的职业状况 | 第16-17页 |
(三) 女性在业人口的文化状况 | 第17-19页 |
二、 关于老年组人口劳参率的分析——兼论老年劳动力资源的利用 | 第19-23页 |
(一) 老年劳参率概况 | 第19-20页 |
(二) 老年在业人口的职业构成 | 第20-21页 |
(三) 老年劳动力资源的利用问题 | 第21-23页 |
三、 关于市、镇、县劳参率差异的思考 | 第23-33页 |
(一)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艰巨 | 第23-28页 |
(二) 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受到空前威胁 | 第28-29页 |
(三) 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有待完善和加强 | 第29-33页 |
第四部分 劳参率的影响因素 | 第33-38页 |
一、 劳动就业政策、工资制度 | 第33-35页 |
二、 劳动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 | 第35-36页 |
三、 劳动力市场机制作用的程度 | 第36页 |
四、 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相互关系 | 第36-37页 |
五、 其他因素 | 第37-38页 |
第五部分 关于我国劳动力供给的评价 | 第38-50页 |
一、 国民生产总值与劳动力供给 | 第38-40页 |
二、 消费、积累与劳动力供给 | 第40-41页 |
三、 劳动者的发展与劳动力供给 | 第41-45页 |
四、 就业结构与劳动力供给 | 第45-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