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24页 |
前言 | 第24-31页 |
一、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6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26-28页 |
三、本文的研究范围 | 第28页 |
四、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五、本文的创新 | 第29-31页 |
第一章 政府证券监管权的界定 | 第31-46页 |
第一节 政府证券监管权的含义和特征 | 第31-37页 |
一、概念厘定的前提:证券监管的含义 | 第31-35页 |
(一) 国外学者的界定 | 第31-32页 |
(二) 国内学者的认识 | 第32-33页 |
(三) 本文的界定 | 第33-35页 |
二、政府证券监管权的含义和特征 | 第35-37页 |
(一) 政府证券监管权的含义 | 第35-36页 |
(二) 政府证券监管权的特征 | 第36-37页 |
第二节 政府证券监管权的内容和类型 | 第37-43页 |
一、政府证券监管权的内容 | 第37-40页 |
(一) 法规制定权 | 第37-38页 |
(二) 核准审批权 | 第38页 |
(三) 日常监督管理权 | 第38-39页 |
(四) 调查处罚权 | 第39页 |
(五) 采取强制措施的权力 | 第39-40页 |
二、政府证券监管权的类型 | 第40-43页 |
(一) 依据政府证券监管权来源的划分 | 第40页 |
(二) 根据政府证券监管权主体地位和独立性的划分 | 第40-41页 |
(三) 根据政府证券监管权主体性质的划分 | 第41-42页 |
(四) 依据政府证券监管权内容的划分 | 第42-43页 |
第三节 政府证券监管权与相关概念辨析 | 第43-45页 |
一、政府证券监管权与金融监管权 | 第43-44页 |
二、政府证券监管权与宏观调控权 | 第44-45页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第二章 政府证券监管权的历史沿革 | 第46-63页 |
第一节 发达国家的考察 | 第46-53页 |
一、政府证券监管权的缺失时期 | 第46页 |
二、政府证券监管权取得法律授权并逐步强化的时期 | 第46-48页 |
三、设立单一金融监管机构扩权与监督并重的时期 | 第48-51页 |
四、比较观察的结论 | 第51-53页 |
第二节 新兴证券市场国家的介绍 | 第53-62页 |
一、韩国、印度、俄罗斯的考察 | 第53-57页 |
(一) 韩国 | 第53-54页 |
(二) 印度 | 第54-56页 |
(三) 俄罗斯 | 第56-57页 |
二、我国政府证券监管权的历史 | 第57-59页 |
(一) 分散监管阶段 | 第57-58页 |
(二) 多头监管阶段 | 第58页 |
(三) 集中统一监管阶段 | 第58-59页 |
三、对比分析的结论 | 第59-60页 |
四、政府证券监管权的共性揭示 | 第60-62页 |
本章小结 | 第62-63页 |
第三章 政府证券监管权制度设计的理论基础 | 第63-78页 |
第一节 “强化市场型”政府理论 | 第63-67页 |
一、“强化市场型”政府理论的内涵 | 第63-65页 |
二、“强化市场型”政府理论对政府证券监管权的意义 | 第65-67页 |
第二节 “瘦身国家”理论 | 第67-70页 |
一、“瘦身国家”理论概述 | 第67-68页 |
二、“瘦身国家”理论对政府证券监管权的启示 | 第68-70页 |
第三节 宪政理论 | 第70-73页 |
一、宪政理论的回顾 | 第70-72页 |
(一) 古典宪政理论:限制权力,保护权利 | 第70-71页 |
(二) 新宪政理论:从消极限制权力到有效利用权力 | 第71-72页 |
二、宪政理论对政府证券监管权的指导意义 | 第72-73页 |
第四节 三种理论的关系 | 第73-75页 |
一、“强化市场型”政府理论和“瘦身国家”理论指导权力高效配置 | 第73-74页 |
二、“强化市场型”政府理论和宪政理论明确权力的规范运行 | 第74页 |
三、三种理论的相互印证 | 第74-75页 |
第五节 我国政府证券监管权制度设计的思路 | 第75-77页 |
一、政府证券监管权高效运行的制度设计思路 | 第75-76页 |
二、政府证券监管权规范运行的制度设计思路 | 第76-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四章 政府证券监管权高效运行之配置图景 | 第78-124页 |
第一节 影响权力配置的制度性因素 | 第78-87页 |
一、政府职能定位 | 第79-82页 |
二、自律组织的地位 | 第82-85页 |
三、部门权力利益化 | 第85-87页 |
第二节 证监会与证券交易所的监管权配置 | 第87-105页 |
一、监管权配置之法律规定 | 第87-91页 |
二、监管权配置之现状描述 | 第91-94页 |
(一) 法律对证监会与证券交易所的定位偏差 | 第92页 |
(二) 法律未清晰界定证监会与证券交易所的权力边界 | 第92-93页 |
(三) 法律不完善制约了证监会与证券交易所的职能履行 | 第93-94页 |
(四) 证监会与证券交易所之间缺乏有效的配合 | 第94页 |
三、监管权配置的效率 | 第94-97页 |
四、理论指导下的配置设想 | 第97-105页 |
(一) 根据政府职能定位确定监管权配置的原则 | 第97-99页 |
(二) 证监会规章明确规定证监会和交易所之间的监管权限 | 第99-102页 |
(三) 未来法律修改的具体建议 | 第102-105页 |
第三节 证监会与证券业协会的监管权配置 | 第105-112页 |
一、新《证券法》背景下证券业协会自律监管现状 | 第105-108页 |
(一) 新《证券法》第176条的修订 | 第105-106页 |
(二) 证券业协会第四次会员大会的相关修订 | 第106-107页 |
(三) 修改后仍然存在的问题 | 第107-108页 |
二、证券业协会与证监会监管权的配置构想 | 第108-112页 |
(一) 协会纠纷解决机制的强化 | 第108-109页 |
(二) 充分发挥协会收集信息的优势 | 第109页 |
(三) 鼓励和支持券商创新 | 第109-110页 |
(四) 力争成为场外交易市场的全权监管者 | 第110-112页 |
第四节 政府证券监管机构间的权力配置 | 第112-118页 |
一、不同机构间权力配置的法律规定 | 第112-116页 |
(一) 证监会与财政部 | 第112-113页 |
(二) 证监会与中国人民银行 | 第113-114页 |
(三) 证监会与国资委 | 第114页 |
(四) 证监会与银监会、保监会 | 第114-115页 |
(五) 证监会与发改委、地方政府 | 第115-116页 |
二、权力配置的冲突与缺失 | 第116-117页 |
三、缺陷之完善 | 第117-118页 |
(一) 引入部门间竞争机制 | 第117页 |
(二) 建立部门间长效合作机制 | 第117-118页 |
(三) 完善相关法律规定 | 第118页 |
第五节 证监会内部的权力配置 | 第118-122页 |
一、证监会派出机构的权力 | 第119-121页 |
(一) 证监会授予的行政许可权 | 第119页 |
(二) 对辖区内上市公司的监管权 | 第119-120页 |
(三) 对辖区内证券期货经营机构的监管权 | 第120-121页 |
二、证监会派出机构的监管困境 | 第121-122页 |
(一) 证监局缺乏必要的监管措施和处罚权 | 第121页 |
(二) 证监局的权力与责任不对等 | 第121-122页 |
本章小结 配置层面上权力高效运行之法律制度设计 | 第122-124页 |
第五章 政府证券监管权规范运行之程序映像 | 第124-156页 |
第一节 政府证券监管权运行的指导原则 | 第124-129页 |
一、依法监管原则 | 第124-126页 |
二、基本权利保护原则 | 第126页 |
三、比例原则 | 第126-127页 |
四、信赖保护原则 | 第127-129页 |
第二节 证监会规章制定权的行使程序 | 第129-133页 |
一、证监会规章制定程序现状分析 | 第129-132页 |
(一) 现行法律规定之梳理 | 第129-130页 |
(二) 案例引发的问题 | 第130-132页 |
二、改进措施 | 第132-133页 |
(一) 制定《规章制定程序规定》之前的措施 | 第132页 |
(二) 证监会制定《规章制定程序规定》 | 第132-133页 |
第三节 证监会核准审批权的行使程序 | 第133-141页 |
一、证监会核准审批权行使程序之概要 | 第134-139页 |
(一) 法律层面的程序规定 | 第134-136页 |
(二) 不足之实证分析 | 第136-139页 |
二、改进建议 | 第139-141页 |
(一) 核准审批程序目标和原则的改变 | 第139页 |
(二) 核准审批程序的内容完善 | 第139-140页 |
(三) 明确证监会与发审委的关系并强化发审委的责任 | 第140-141页 |
第四节 证监会调查处罚权的行使程序 | 第141-149页 |
一、证监会调查处罚程序的现状 | 第141-144页 |
二、亟待改进之处 | 第144-147页 |
(一) 调查处罚程序缺乏公开性 | 第144-145页 |
(二) 存在程序违法缺乏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 | 第145-147页 |
(三) 调查处罚程序周期长缺乏灵活性 | 第147页 |
三、改进方向 | 第147-149页 |
(一) 增强调查处罚程序规则的公众易得性 | 第147-148页 |
(二) 以利害关系人的保护为目标细化现有规定 | 第148页 |
(三) 完善处罚简易程序的规定 | 第148-149页 |
第五节 证监会监管程序运行现状之评价及发展思路 | 第149-154页 |
一、价值取向层面上监管程序运行的评价 | 第149-150页 |
二、影响监管程序运行效果的制度性因素 | 第150-152页 |
(一) 可能导致程序僵化的因素 | 第150-151页 |
(二) 实体监管权力不足或滥用权力 | 第151页 |
(三) 透明度与公众参与的观念制约 | 第151-152页 |
三、未来证监会监管程序设计的原则 | 第152-154页 |
(一) 独立性原则 | 第152页 |
(二) 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原则 | 第152-153页 |
(三) 效率原则 | 第153页 |
(四) 救济原则 | 第153-154页 |
本章小结 程序视角下权力规范运行之法律制度设计 | 第154-156页 |
第六章 政府证券监管权规范运行之保障机制 | 第156-186页 |
第一节 监管体系内部的保障机制 | 第156-165页 |
一、证监会的行政复议制度 | 第156-161页 |
(一) 证监会行政复议的现状 | 第156-158页 |
(二) 存在的问题 | 第158-160页 |
(三) 美国的经验 | 第160-161页 |
二、证监会内部治理结构的保障作用 | 第161-163页 |
(一) 证监会内部治理结构的考察 | 第161-162页 |
(二) 英国的经验 | 第162-163页 |
三、国务院对证监会的监督 | 第163-164页 |
四、完善的重点 | 第164-165页 |
(一) 在行政复议目标指引下完善行政复议制度 | 第164页 |
(二) 完善证监会内部治理结构 | 第164-165页 |
第二节 立法层面的保障机制 | 第165-170页 |
一、全国人大对证监会监督的领域 | 第165-167页 |
(一) 执法检查 | 第166页 |
(二) 人大代表提案监督 | 第166-167页 |
(三) 预算监督 | 第167页 |
二、人大监督失效的根源分析 | 第167-169页 |
(一) 证监会事业单位的性质使其游离于人大监督之外 | 第167-168页 |
(二) 人大监督制度的不完善 | 第168-169页 |
三、人大监督权与政府证券监管权之间的界限 | 第169-170页 |
(一) 建立人大长效监督机制 | 第169页 |
(二) 依法制约人大监督权在合理范围内行使 | 第169-170页 |
第三节 司法保障机制 | 第170-178页 |
一、司法保障机制的效力空间 | 第170-173页 |
(一) 司法审查的广度 | 第170-171页 |
(二) 司法审查的深度 | 第171-173页 |
二、司法保障机制运行效果分析 | 第173-177页 |
三、立司法保障机制失效的症结 | 第177-178页 |
(一) 行政诉讼法律制度的不完备 | 第177页 |
(二) 法院对证监会特殊地位和作用的考量 | 第177-178页 |
第四节 媒体监督 | 第178-182页 |
一、媒体监督利益冲突的根源 | 第178-181页 |
(一) 媒体上市 | 第178-179页 |
(二) 传媒产业化的影响 | 第179-180页 |
(三) 证监会指定信息披露媒体的做法 | 第180-181页 |
二、新闻特许报道权与名誉权的制衡 | 第181页 |
三、废除指定媒体信息披露的做法 | 第181-182页 |
本章小结 保障机制维度下权力规范运行之法律制度设计 | 第182-186页 |
结论 | 第186-189页 |
参考文献 | 第189-200页 |
后记 | 第2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