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27页 |
引言 | 第27-41页 |
一、选题背景 | 第27-29页 |
二、选题意义 | 第29-33页 |
三、研究范围 | 第33-34页 |
四、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五、创新与突破 | 第35-38页 |
六、研究的不足 | 第38-39页 |
七、文献资料的收集与利用 | 第39-41页 |
第一章 回溯与反思:我国平等就业权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 第41-74页 |
第一节 平等就业权的国际立法与实践 | 第41-55页 |
一、国际组织对平等就业权的规定 | 第41-46页 |
二、主要国家对平等就业权的规定与实践 | 第46-52页 |
三、对平等就业权的国际立法与实践的简要评价 | 第52-55页 |
第二节 平等就业权在我国的现状及主要问题 | 第55-74页 |
一、我国平等就业权的政策和法制建设 | 第55-66页 |
二、我国平等就业权的理论研究 | 第66-70页 |
三、平等就业权在我国面临的其他主要问题 | 第70-73页 |
四、小结 | 第73-74页 |
第二章 平等就业权的解读:社会法视野中的平等就业权 | 第74-117页 |
第一节 社会法的基本范畴及其对平等就业权的影响 | 第75-83页 |
一、社会法的源起与发展 | 第75-77页 |
二、社会法的基本范畴 | 第77-82页 |
三、社会法对平等就业权的影响 | 第82-83页 |
第二节 平等就业权的解读 | 第83-117页 |
一、平等与平等权利的涵义 | 第83-87页 |
二、就业的涵义 | 第87-94页 |
三、平等就业权的界定 | 第94-111页 |
四、平等就业权的制度目标与度量标准 | 第111-116页 |
五、小结 | 第116-117页 |
第三章 平等就业权的理论基石 | 第117-133页 |
第一节 社会本位是平等就业权的宏观理论基石 | 第117-121页 |
一、社会本位的提出 | 第117-118页 |
二、社会本位的价值承载:社会利益 | 第118-120页 |
三、社会本位视野中平等就业权的两个向度 | 第120-121页 |
第二节 社会权是平等就业权的中观理论基石 | 第121-127页 |
一、社会权的概念与价值 | 第121-123页 |
二、社会权的属性与效力 | 第123-125页 |
三、社会权视界中平等就业权的三个维度 | 第125-127页 |
第三节 生存权是平等就业权的微观理论基石 | 第127-133页 |
一、生存权的定义及其功能 | 第127-129页 |
二、生存权的性质及其效力 | 第129-130页 |
三、生存权语境中平等就业权的规定性 | 第130-133页 |
第四章 我国平等就业权的内容体系 | 第133-171页 |
第一节 第一层次的形式平等就业权 | 第133-153页 |
一、就业准入和就业退出的权利平等 | 第135-140页 |
二、就业权利平等 | 第140-144页 |
三、就业机会平等 | 第144-149页 |
四、就业规则平等 | 第149-152页 |
五、小结 | 第152-153页 |
第二节 第二层次的实质平等就业权 | 第153-167页 |
一、实质平等在平等就业权中的原因 | 第154-156页 |
二、实质平等在平等就业权中的规定性 | 第156-161页 |
三、实质平等在平等就业权中的内容 | 第161-166页 |
四、小结 | 第166-167页 |
第三节 平等就业权是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的统一 | 第167-171页 |
一、形式平等就业权是平等就业权的基本要求 | 第167-168页 |
二、实质平等就业权是平等就业权的终极目标 | 第168-169页 |
三、平等就业权的形式平等与实质平等统一于社会本位之上 | 第169-171页 |
第五章 我国平等就业权的运行机制——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 | 第171-225页 |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的基本理论 | 第171-193页 |
一、劳动力市场的定义及特征 | 第171-174页 |
二、劳动力市场中的政府角色 | 第174-185页 |
三、劳动力市场中的企业社会责任 | 第185-193页 |
第二节 劳动力市场实践的中外比较研究 | 第193-201页 |
一、发达国家劳动力市场的实践经验 | 第193-195页 |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及其现状 | 第195-196页 |
三、我国劳动力市场面临的主要困境 | 第196-201页 |
第三节 我国劳动力市场的重构 | 第201-225页 |
一、我国劳动力市场重构的目标 | 第201-203页 |
二、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内涵及其特征 | 第203-205页 |
三、我国统一劳动力市场的架构 | 第205-222页 |
四、小结 | 第222-225页 |
第六章、我国平等就业权的保障制度 | 第225-271页 |
第一节 重构我国平等就业权保障的立法 | 第225-252页 |
一、重构我国平等就业权保障立法的指导思想及注意问题 | 第225-226页 |
二、确立我国平等就业权保障的立法模式 | 第226-229页 |
三、我国平等就业权保障统一立法模式的积极意义 | 第229页 |
四、重构我国平等就业权保障立法的主要内容 | 第229-252页 |
第二节 强化我国平等就业权保障的执法 | 第252-257页 |
一、制定专门《劳动保障监察法》 | 第253页 |
二、在《劳动保障监察条例》中增补规定就业歧视监察 | 第253页 |
三、加强平等就业权执法保障的组织建设和工作机制建设 | 第253-255页 |
四、突出平等就业权保障执法监督的重点内容 | 第255-256页 |
五、完善平等就业权保障执法机构的监督体系 | 第256-257页 |
第三节 建立健全我国平等就业权保障的司法体制 | 第257-271页 |
一、我国平等就业权司法保障的不足 | 第257-261页 |
二、建立健全我国平等就业权保障的司法体制 | 第261-269页 |
三、小结 | 第269-271页 |
结论 | 第271-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274-289页 |
后记 | 第2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