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8页 |
| ·课题的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 ·数字化装配的概念和特点 | 第12-13页 |
| ·数字化装配的概念 | 第12-13页 |
| ·数字化装配的特点 | 第13页 |
| ·虚拟装配技术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 ·国外虚拟装配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第13-14页 |
| ·国内虚拟装配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第14-15页 |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6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6-17页 |
| ·本文的章节安排 | 第17-18页 |
| 第二章 装配序列规划技术 | 第18-26页 |
| ·引言 | 第18页 |
| ·产品数字化设计装配 | 第18-19页 |
| ·虚拟装配 | 第19-20页 |
| ·装配规划的主要内容和基本流程 | 第20-22页 |
| ·装配规划的关键技术 | 第22-26页 |
| ·基于装配优先约束层次关系建模技术 | 第22-23页 |
| ·装配序列规划技术 | 第23页 |
| ·装配信息的记录 | 第23-24页 |
| ·优先约束关系 | 第24-26页 |
| 第三章 虚拟装配序列自动生成算法研究 | 第26-39页 |
| ·引言 | 第26页 |
| ·装配序列规划概述 | 第26-27页 |
| ·装配图的生成 | 第27-32页 |
| ·装配信息模型 | 第27-30页 |
| ·装配图的组成 | 第30-32页 |
| ·利用Kruskal算法得到生成树 | 第32-34页 |
| ·Kruskal算法定义 | 第32页 |
| ·本课题Kruskal算法利用原则 | 第32页 |
| ·Kruskal算法的应用 | 第32-34页 |
| ·根据生成树得出基本割集 | 第34-36页 |
| ·基本割集法的局限性和对其研究的针对性 | 第34页 |
| ·割集算法中的基本概念 | 第34-36页 |
| ·对基本割集环合运算得到可能的装配序列 | 第36-37页 |
| ·利用约束条件去除不可行的序列 | 第37页 |
| ·计算每个可行的装配序列的评价分数 | 第37-38页 |
| ·输出结果 | 第38-39页 |
| 第四章 序列生成算法的程序实现 | 第39-57页 |
| ·引言 | 第39页 |
| ·输入装配图信息及定义数据 | 第39-43页 |
| ·程序的数据结构构成 | 第39-41页 |
| ·全局变量介绍 | 第41-42页 |
| ·装配图信息输入 | 第42-43页 |
| ·Kruskal算法求生成树模块 | 第43-47页 |
| ·模块的基本流程图 | 第43-44页 |
| ·树数组中有数据的处理过程 | 第44-45页 |
| ·树数组无有数据的处理过程 | 第45-46页 |
| ·确定生成树 | 第46-47页 |
| ·基本割集生成模块 | 第47-50页 |
| ·对与割点相连的树枝取割集 | 第47-48页 |
| ·对不与割点相连的树枝取割集 | 第48-50页 |
| ·装配序列生成模块 | 第50-53页 |
| ·在每层级内对基本割集排列组合 | 第50-51页 |
| ·对基本割集序列进行环和运算 | 第51-53页 |
| ·装配序列检验评价并输出 | 第53-57页 |
| ·可行性判断 | 第53页 |
| ·竞争性评价 | 第53-54页 |
| ·结果存储并输出 | 第54-57页 |
| 第五章 发动机装配仿真 | 第57-71页 |
| ·引言 | 第57页 |
| ·软件介绍 | 第57-58页 |
| ·制作部件模型 | 第58-59页 |
| ·创建虚拟装配动作过程 | 第59-62页 |
| ·建立一个Process Library | 第59-61页 |
| ·建立一个Process Plan | 第61页 |
| ·使用PERT Chart调整Process Plan | 第61-62页 |
| ·连接产品数模到Process内 | 第62页 |
| ·调整Process | 第62页 |
| ·制作仿真动画 | 第62-67页 |
| ·装配动作说明 | 第62-63页 |
| ·根据每个装配动作制作仿真 | 第63-67页 |
| ·分析两个装配序列的仿真动画 | 第67-71页 |
| ·装配序列可行性分析 | 第67页 |
| ·装配序列稳定性分析 | 第67-69页 |
| ·装配序列并行性分析 | 第69页 |
| ·装配序列聚合性分析 | 第69-70页 |
| ·分析结论 | 第70-71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 ·结论 | 第71-72页 |
| ·展望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