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2页 |
| 1 绪论 | 第12-20页 |
| ·研究的现状 | 第12-16页 |
| ·"X比Y还W"的比较功能 | 第12-13页 |
| ·"X比Y还W"的比较和比拟功能 | 第13-15页 |
| ·"X比Y还W"的其他功能 | 第15页 |
| ·本节小结 | 第15-16页 |
| ·研究的理论 | 第16-18页 |
| ·语言的"主观性"和"主观化"理论 | 第16-17页 |
| ·语法结构和修辞结构理论 | 第17页 |
| ·语言的"主观化"可能引发的歧义 | 第17-18页 |
| ·研究的价值 | 第18-19页 |
| ·理论价值 | 第18-19页 |
| ·实践价值 | 第1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 2 "X比Y还W"的功能类型 | 第20-25页 |
| ·交际意图为比较的比较类 | 第20页 |
| ·交际意图为比拟的比拟类 | 第20-23页 |
| ·交际意图为补充信息的说明比拟类 | 第21页 |
| ·交际意图为夸大信息的夸大比拟类 | 第21-22页 |
| ·夸大比拟类和传统修辞学中"强喻"的关系 | 第22-23页 |
| ·本章小结 | 第23-25页 |
| 3" X比Y还W"功能类型的语用结构研究 | 第25-31页 |
| ·"X比Y还W"功能类型的焦点分析 | 第25-26页 |
| ·比较类(B)的焦点分析 | 第25页 |
| ·比拟类(N)的焦点分析 | 第25-26页 |
| ·"X比Y还W"的预设分析 | 第26-29页 |
| ·比较类(B)的预设 | 第27页 |
| ·比拟类(N)的预设 | 第27-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 4 "X比Y还W"功能类型的句法语义结构研究 | 第31-40页 |
| ·以焦点为参照 | 第31-34页 |
| ·句子重音 | 第31-32页 |
| ·提问方式 | 第32-33页 |
| ·X和Y能否互换位置 | 第33-34页 |
| ·以预设为参照 | 第34-38页 |
| ·以已知信息为参照 | 第34-37页 |
| ·以Y和X具有W性质的情况为参照 | 第37-38页 |
|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 5 可实现为语用歧义结构的说明比拟类"X比Y还W" | 第40-48页 |
| ·语用歧义结构 | 第40-42页 |
| ·"主观化"理论与语用歧义 | 第40页 |
| ·语用歧义的构成性特点 | 第40-41页 |
| ·语用歧义与语境歧义的再区分 | 第41-42页 |
| ·本节小结 | 第42页 |
| ·说明比拟类"X比Y还W"语用歧义结构的实现与消解 | 第42-45页 |
| ·说明比拟类"X比Y还W"语用歧义结构的实现 | 第42-44页 |
| ·晚明比拟类"X比Y还W"语用歧义的消解 | 第44-45页 |
| ·比字句的两维结构 | 第45-47页 |
| ·比较类(B)和夸大比拟类(K)的原型 | 第46页 |
| ·比字句的两维结构 | 第46-47页 |
| ·比较句的语用歧义结构和修辞结构 | 第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6 结语 | 第48-51页 |
| ·本文的主要观点 | 第48-49页 |
| ·本文研究的不足 | 第49-51页 |
| 附录 | 第51-52页 |
| 图表索引 | 第51-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 后记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