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1页 |
1 昆虫体内共生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 第8-14页 |
·昆虫体内共生菌的分布 | 第8-10页 |
·肠道共生菌 | 第9-10页 |
·脂肪体共生菌 | 第10页 |
·其他部位共生菌 | 第10页 |
·细胞外共生物和细胞内共生物 | 第10页 |
·共生菌对昆虫的生理功能和意义 | 第10-13页 |
·为昆虫合成重要的营养成分 | 第11页 |
·参与氮素循环 | 第11页 |
·解毒作用 | 第11-12页 |
·协助昆虫消化特种食物 | 第12页 |
·参与昆虫生殖活动的调控 | 第12-13页 |
·昆虫共生菌的研究意义 | 第13-14页 |
2 按蚊及其肠道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 第14-15页 |
3 细菌16S rRNA基因及其在肠道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15-17页 |
·细菌16S rRNA基因简介 | 第16-17页 |
·16S rRNA在肠道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页 |
4 DGGE技术在肠道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17-19页 |
·DGGE原理 | 第18页 |
·PCR-DGGE在肠道微生物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5 本项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 | 第19-21页 |
·本项研究的意义 | 第19-20页 |
·本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中华按蚊幼虫肠道细菌分子多态性分析 | 第21-4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1-30页 |
·材料 | 第21-24页 |
·中华按蚊的饲养 | 第21-22页 |
·常用试剂、培养基及抗生素的配制 | 第22-23页 |
·试验仪器 | 第23-24页 |
·引物序列 | 第24页 |
·实验方法 | 第24-30页 |
·中华按蚊幼虫解剖 | 第24页 |
·肠道微生物总DNA提取 | 第24-25页 |
·细菌16S rDNA片段的扩增 | 第25页 |
·细菌16S rDNA片段克隆 | 第25-27页 |
·PCR反应产物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 | 第27-29页 |
·DGGE分离后的PCR产物的电泳条带的指纹图谱分析 | 第29页 |
·测序 | 第29页 |
·数据统计分析与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29-30页 |
·序列登录号 | 第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8页 |
·中华按蚊幼虫解剖 | 第30页 |
·两种方法提取总DNA的结果比较 | 第30页 |
·基因组DNA的PCR扩增 | 第30-31页 |
·基因组DNA的克隆 | 第31-32页 |
·PCR产物的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分析 | 第32-33页 |
·序列分析 | 第33-38页 |
3 讨论 | 第38-41页 |
第三章 中华按蚊成虫肠道细菌分子多态性研究 | 第41-5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1-43页 |
·试验材料 | 第41-42页 |
·方法 | 第42-43页 |
·中华按蚊成虫解剖 | 第42页 |
·肠道微生物总DNA提取 | 第42页 |
·细菌16SrDNA片段的扩增 | 第42页 |
·细菌16SrDNA片段克隆 | 第42页 |
·PCR产物的DGGE分析 | 第42页 |
·测序 | 第42-43页 |
·数据统计分析与系统发育树构建 | 第43页 |
·序列登录号 | 第4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3-48页 |
·PCR扩增结果 | 第43页 |
·细菌16SrDNA的克隆 | 第43-44页 |
·DGGE结果 | 第44-46页 |
·序列分析 | 第46-48页 |
3 讨论 | 第48-51页 |
第四章 中华按蚊成虫不同地理种群肠道细菌多样性研究 | 第51-6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1-53页 |
·材料 | 第51-52页 |
·中华按蚊样本采集 | 第51-52页 |
·实验试剂、仪器 | 第52页 |
·方法 | 第52-53页 |
·蚊肠道微生物的获取 | 第52页 |
·蚊肠道微生物总DNA的制备 | 第52页 |
·PCR扩增 | 第52页 |
·PCR产物的DGGE分析 | 第52页 |
·结果统计分析 | 第52-5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3-60页 |
·蚊肠道微生物PCR扩增结果 | 第53页 |
·肠道细菌PCR产物的DGGE分析 | 第53-60页 |
3 讨论 | 第60-6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5页 |
致谢 | 第75-76页 |
附录 | 第76页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著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