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生产管理论文--企业技术管理论文

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型企业技术整合的架构与机理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3页
1 绪论第13-33页
   ·研究背景第14-20页
     ·现实背景第14-17页
     ·理论背景第17-20页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第20-25页
     ·问题提出第20-23页
     ·研究意义第23-25页
   ·研究对象第25-29页
   ·研究框架、方法、章节第29-31页
     ·研究逻辑框架第29页
     ·研究方法第29-30页
     ·章节安排第30-31页
   ·可能的创新点第31-33页
2 技术整合的研究综述第33-66页
   ·知识整合的理论综述第33-48页
     ·知识整合的概念演进第33-35页
     ·知识整合途径分析第35-42页
     ·知识整合的知识要素分析第42-44页
     ·知识整合的能力要素分析第44-45页
     ·知识整合的环境要素第45-46页
     ·知识整合的研究框架第46-48页
   ·复杂产品系统(CoPS)理论综述第48-57页
     ·CoPS研究框架第48-50页
     ·CoPS的技术复杂性第50-52页
     ·CoPS的组织复杂性第52-54页
     ·CoPS的环境复杂性第54-55页
     ·CoPS的组织与产品第55-57页
   ·技术整合理论综述第57-65页
     ·技术与知识整合相关性第57-58页
     ·技术整合的概念演进第58-60页
     ·技术整合的概念界定第60-61页
     ·技术整合研究的理论视角第61-62页
     ·技术整合途径的理论分析第62-65页
   ·研究小结第65-66页
3 技术整合的理论架构第66-95页
   ·技术整合的学理基础第66-71页
     ·技术整合的理论溯源第66-67页
     ·技术整合的思想基础第67-69页
     ·技术整合的研究边界第69-71页
   ·技术整合的研究对象及特征第71-75页
   ·技术整合实现途径第75-78页
     ·内部整合实现途径第75-77页
     ·外部整合实现途径第77-78页
   ·技术整合的过程模型(STR模型)第78-84页
     ·技术整合STR模型总体分析第78-81页
     ·技术甄选阶段第81-82页
     ·技术转移阶段第82-83页
     ·技术重构阶段第83-84页
   ·技术整合STR模型案例分析第84-92页
     ·背景资料第84-85页
     ·杭汽轮技术整合的基本过程第85-87页
     ·杭汽轮技术甄选阶段第87-88页
     ·杭汽轮技术转移阶段第88-90页
     ·杭汽轮技术重构阶段第90-92页
   ·结论与小结第92-95页
4 STEM企业技术甄选的模型研究第95-132页
   ·研究目标与路线第95-96页
   ·技术甄选的理论分析第96-102页
     ·技术甄选的影响要素分析第96-99页
     ·技术甄选的评价分析第99-101页
     ·技术甄选模型的特征分析第101-102页
   ·问卷与数据第102-107页
     ·问卷设计与修订第102-104页
     ·样本选择与数据收集第104-107页
   ·关键指标的测度和分析第107-115页
     ·外部技术网络与技术图谱的测度第107-112页
     ·技术整合效率的评价第112-115页
   ·技术甄选模型的神经网络分析第115-124页
     ·神经网络分析方法第115-116页
     ·分析与结论第116-124页
   ·本章结论第124-132页
     ·结论分析第124-129页
     ·研究小结第129-132页
5 STEM企业技术转移模式研究第132-157页
   ·研究目标与方法第132-133页
   ·技术转移模式的理论分析第133-137页
     ·STEM企业技术转移特征分析第133-135页
     ·STEM企业技术转移维度分析第135-136页
     ·数据收集第136-137页
   ·杭汽轮的“并行式”技术转移案例第137-142页
     ·背景资料第137页
     ·技术解构第137-138页
     ·技术转移第138页
     ·消化吸收第138-139页
     ·案例分析第139-142页
   ·杭氧的“广播式”技术转移案例第142-148页
     ·背景资料第142-143页
     ·技术解构第143-144页
     ·技术转移第144页
     ·消化吸收第144-145页
     ·案例分析第145-148页
   ·陕鼓的“邮局式”技术转移案例第148-153页
     ·背景资料第148-149页
     ·技术解构第149页
     ·技术转移第149-150页
     ·消化吸收第150页
     ·案例分析第150-153页
   ·结论与小节第153-157页
     ·结论分析第153-154页
     ·研究小结第154-157页
6 STEM企业技术重构的建模与仿真研究第157-188页
   ·研究目标与方法第157页
   ·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技术重构第157-163页
     ·“熵”与技术重构第158-159页
     ·自组织理论与技术重构第159-161页
     ·CAS理论与技术重构第161-162页
     ·技术重构研究视角选择第162-163页
   ·建模的方法、流程与工具第163-169页
     ·基于Agent的建模方法第163-164页
     ·基于Agent建模仿真的流程第164-168页
     ·ABM工具选择第168-169页
   ·企业技术重构模型构建第169-177页
     ·技术重构模型的边界与条件第169-170页
     ·技术重构模型的逻辑与流程第170-173页
     ·技术重构模型的参数设计第173-177页
   ·技术重构的仿真与分析第177-183页
     ·关于技术重构的风险容忍因素研究第177-179页
     ·关于技术重构初始化人员数量的研究第179-181页
     ·关于技术人员交流频率因素的研究第181-183页
   ·本章结论第183-188页
     ·结论分析第183-185页
     ·研究小结第185-188页
7 研究总论第188-196页
   ·本论文主要研究结论第189-193页
     ·技术整合的理论框架第189-190页
     ·技术甄选影响要素第190-191页
     ·技术整合的评价指标与方法第191页
     ·技术甄选的神经网络模型第191-192页
     ·技术转移的三种经典模式第192页
     ·技术重构的要素与逻辑第192-193页
   ·本研究的主要理论进展第193-194页
   ·本研究的主要实践意义第194页
   ·本研究的不足及未来研究展望第194-196页
参考文献第196-206页
附录Ⅰ:调查问卷第206-212页
附录Ⅱ:访谈提纲第212-215页
附录Ⅲ: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215-216页
致谢第216页

论文共21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港口民营化动因、目标及模式选择
下一篇:中长期差价合同分解及相关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