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的意义空间--一种隐喻视角的考察
| 内容提要 | 第1-8页 |
| 1. 导言 | 第8-22页 |
| ·解题:心理学的意义空间 | 第8-11页 |
| ·话语分析背景中的隐喻研究 | 第8-10页 |
| ·心理学的意义空间 | 第10-11页 |
| ·选题依据:心理学与隐喻分析 | 第11-17页 |
| ·隐喻分析作为基本方法论 | 第11-15页 |
| ·研究现状分析 | 第15-17页 |
| ·逻辑起点:心理语言和物理语言 | 第17-22页 |
| 2. 心理学的措辞 | 第22-44页 |
| ·关于心理现象的几种经典论述 | 第22-27页 |
| ·冯特、巴特莱特、萨加德和马斯洛等 | 第22-24页 |
| ·措辞差异及其所彰显的问题 | 第24-27页 |
| ·实在、语言与经验 | 第27-35页 |
| ·从语言与事实的关系谈起 | 第27-31页 |
| ·心理现象的所指与意义 | 第31-33页 |
| ·波普尔的启示 | 第33-35页 |
| ·理解心理现象意义的语言学进路 | 第35-44页 |
| ·语言与心理:隐喻理解过程研究的背景 | 第35-36页 |
| ·维果茨基的启示 | 第36-39页 |
| ·化身经验的观点 | 第39-44页 |
| 3. 隐喻分析技术的引入 | 第44-65页 |
| ·话语分析与隐喻分析 | 第44-52页 |
| ·隐喻的内涵与结构 | 第44-46页 |
| ·隐喻的理解过程分析 | 第46-49页 |
| ·隐喻意义的开放性 | 第49-52页 |
| ·意义的获得:意向和隐喻 | 第52-55页 |
| ·意向分析的核心地位 | 第52-53页 |
| ·意向分析的方式 | 第53-55页 |
| ·基本的分析路径或逻辑 | 第55-65页 |
| ·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 | 第55-57页 |
| ·隐喻的心理学研究 | 第57-60页 |
| ·心理学的隐喻研究 | 第60-65页 |
| 4. 心理学的隐喻研究 | 第65-100页 |
| ·空间隐喻的问题 | 第65-68页 |
| ·概念理解和使用 | 第65-67页 |
| ·视觉经验的解释问题 | 第67-68页 |
| ·表象概念的历史演化 | 第68-76页 |
| ·在认知科学之前的心象研究 | 第69-71页 |
| ·早期实验心理学和无意象思维 | 第71-72页 |
| ·认知科学探索中的心象研究 | 第72-76页 |
| ·心理表征问题 | 第76-88页 |
| ·认知科学中的心理表征 | 第76-78页 |
| ·心象与内部表征 | 第78-83页 |
| ·心象与记忆加工过程 | 第83-87页 |
| ·小结:心象与表征 | 第87-88页 |
| ·隐喻与意识问题 | 第88-100页 |
| ·意识的对象化:意识与世界的关联 | 第88-90页 |
| ·意识的对象化与心理学研究 | 第90-93页 |
| ·意识的隐喻:意识对象化的本质 | 第93-95页 |
| ·意向分析与语言分析技术的引入 | 第95-100页 |
| 5. 解读心理学基本理论问题 | 第100-136页 |
| ·心灵的进化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设定 | 第100-115页 |
| ·从神话到科学:灵魂与心理的进化路径 | 第101-105页 |
| ·心理实体的永恒与普遍追求 | 第105-108页 |
| ·现代心理学的成长:方法与对象的历史交织 | 第108-112页 |
| ·证实与隐喻:心理学视野的扩展 | 第112-115页 |
| ·现代心理学历史中的笛卡尔问题 | 第115-125页 |
| ·从笛卡尔谈起 | 第115-116页 |
|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传统 | 第116-118页 |
| ·现代心理学内部的变革 | 第118-121页 |
| ·中国的本土心理学建构 | 第121-123页 |
| ·遗留的问题:创新与沟通 | 第123-125页 |
| ·心理学的“危机”问题 | 第125-136页 |
| ·哲学根源:经验研究对自身的拒斥和否定 | 第125-126页 |
| ·危机症状:不统一的危机 | 第126-131页 |
| ·危机实质:语境差异造成的话语分裂 | 第131-132页 |
| ·解决方案:语言分析及其他努力 | 第132-136页 |
| 6. 结语 | 第136-1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9-153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153-154页 |
| 论文摘要 | 第154-156页 |
| Abstract | 第156-159页 |
| 后记 | 第159-1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