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导论 | 第1-19页 |
| §1.1 研究的缘起 | 第10-15页 |
| ·科学技术的发展 | 第10-11页 |
| ·数学教育改革的趋势 | 第11-13页 |
| ·对我国传统数学教学的反思 | 第13-14页 |
| ·数学建模的困难性和数学建模教学的局限性 | 第14-15页 |
| §1.2 研究的问题 | 第15-16页 |
| §1.3 研究的意义 | 第16-19页 |
| ·理论意义 | 第16-17页 |
| ·实践价值 | 第17-19页 |
| 第二章 数学教育及数学建模教育概述 | 第19-49页 |
| §2.1 何为"教育" | 第19-21页 |
| ·教育的产生 | 第19-20页 |
| ·教育的定义 | 第20-21页 |
| §2.2 数学与教育 | 第21-25页 |
| ·数学与人的发展 | 第21-24页 |
| ·数学教育 | 第24-25页 |
| §2.3 数学教育概述 | 第25-37页 |
| ·国外数学教育概述 | 第26-32页 |
| ·我国数学教育概述 | 第32-37页 |
| §2.4 数学建模教育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 第37-46页 |
| ·我国数学教育现状 | 第37-38页 |
| ·数学建模的产生及其对数学教育的影响 | 第38-42页 |
| ·数学建模教育 | 第42页 |
| ·数学建模教育应遵循原则 | 第42-45页 |
| ·大学生数学建模活动的发展 | 第45-46页 |
| §2.5 数学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 第46-49页 |
| 第三章 数学建模活动教育意义的理论分析 | 第49-60页 |
| §3.1 建构观下的数学建模教学 | 第49-55页 |
| ·建构主义理论 | 第49-50页 |
| ·建构主义知识观 | 第50页 |
| ·建构主义学习观 | 第50-52页 |
| ·建构主义师生观 | 第52-53页 |
| ·建构主义学习的主要特征对数学建模教学的指导作用 | 第53-55页 |
| §3.2 数学建模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 第55-56页 |
| §3.3 数学建模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 | 第56-60页 |
| ·数学建模教育有利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 第56-59页 |
| ·数学建模教育为培养"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打下了基础 | 第59-60页 |
| 第四章 数学建模教育的素质培养内涵 | 第60-82页 |
| §4.1 数学教育的总体发展趋势 | 第60-69页 |
| ·数学教育的国际化 | 第60-63页 |
| ·数学教育的大众化 | 第63-64页 |
| ·数学教育的技术化 | 第64-66页 |
| ·数学教育研究的理论化 | 第66-69页 |
| §4.2 数学教育对学生的素质的影响 | 第69-79页 |
| ·对素质的基本认识 | 第69页 |
| ·对素质教育的认识 | 第69-70页 |
| ·对数学素质的认识 | 第70页 |
| ·数学教育对学生素质的作用 | 第70-79页 |
| §4.3 通过数学建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 第79-82页 |
| ·创新思维的定义 | 第79-80页 |
| ·创新思维的具体内容 | 第80页 |
| ·数学建模是培养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 | 第80-82页 |
| 第五章 数学和数学建模的文化特征与在中学的应用及建议 | 第82-121页 |
| §5.1 文化与数学文化 | 第82-84页 |
| ·"文化"定义 | 第82-83页 |
| ·数学文化 | 第83-84页 |
| §5.2 数学文化在新课标下中学教材中的作用 | 第84-90页 |
| ·中学数学文化内涵 | 第85-86页 |
| ·教材中"数学文化"统计 | 第86-89页 |
| ·数学文化教学思考与实践 | 第89-90页 |
| §5.3 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数学与生活 | 第90-99页 |
| ·让生活走入数学 | 第91-95页 |
| ·让数学走进生活 | 第95-99页 |
| §5.4 中学数学建模基本类型及案例 | 第99-108页 |
| ·运用方程(组)、函数与不等式知识建模、解模 | 第99-104页 |
| ·数列模型 | 第104-105页 |
| ·构造图形、图表模型 | 第105-107页 |
| ·解析几何模型 | 第107-108页 |
| §5.5 高中数学建模的三种教学形式 | 第108-116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08-109页 |
| ·研究方法和过程 | 第109-112页 |
| ·学生自选问题的数学建模教学 | 第112-116页 |
| §5.6 中学数学建模教育的缺憾及建议 | 第116-121页 |
| ·缺憾 | 第116-117页 |
| ·建议 | 第117-1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125页 |
| 中文摘要 | 第125-127页 |
| Abstract | 第127-130页 |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30-131页 |
| 致谢 | 第131-132页 |
| 导师及作者简介 | 第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