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前言 | 第7-25页 |
第一章 王世贞晚年著述考 | 第25-49页 |
第一节 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考释 | 第26-37页 |
第二节 王世贞《弇州山人续稿附》发覆 | 第37-43页 |
第三节 王世贞晚年著述考辨之意义 | 第43-49页 |
第二章 王世贞晚年生活及其趣尚 | 第49-82页 |
第一节 王世贞卒年问题及晚年仕隐心态 | 第49-55页 |
第二节 王世贞的政治遭遇及对其晚年生活的影响 | 第55-66页 |
第三节 王世贞晚年生活、趣尚及性格 | 第66-82页 |
第三章 王世贞晚年“三教合一”思想的形成及禅学倾向 | 第82-126页 |
第一节 昙阳子及其对王世贞的影响 | 第82-100页 |
第二节 王世贞“三教合一”思想 | 第100-113页 |
第三节 王世贞与“阳明禅” | 第113-126页 |
第四章 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的转变 | 第126-145页 |
第一节 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转变“三说”平议 | 第126-135页 |
第二节 王世贞晚年“自悔”论 | 第135-145页 |
第五章 王世贞晚年主要文学思想及创作 | 第145-191页 |
第一节 王世贞晚年主要文学思想 | 第146-162页 |
第二节 王世贞晚年诗歌写作的转变 | 第162-177页 |
第三节 王世贞晚年之文的唐宋笔法及恬淡旨趣 | 第177-191页 |
结论 王世贞晚年文学思想转变的意义 | 第191-203页 |
一 “七子派”复古的终结 | 第191-194页 |
二 “唐”“宋”之争 | 第194-196页 |
三 “吴”“楚”之争 | 第196-203页 |
参考文献 | 第203-211页 |
附录一 明抄本《弇州山人续稿》、《<弇州山人续稿>附》卷次、篇目 | 第211-217页 |
附录二 王世贞《凤洲笔记》献疑 | 第217-224页 |
附录三 王世贞与《明史·王守仁传》 | 第224-231页 |
后记 | 第231-234页 |